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彭東黎注重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學生,堅持“以德育德,以技傳技”,讓學生在實踐中強基賦能,在實踐中培育匠心。
艱苦奮斗是他給學生上的“必修課”。彭東黎時常跟學生們說:“困難是青春的磨刀石,奮斗是青春的底色。干路橋,就不要想輕松,該吃的苦一點也不能少,助力鄉村發展,就要深入最艱難的地方,切實解決村民們最‘急難愁盼’的問題。”在芷江縣三道溝,為了趕進度,常常天黑后才收工,師生們只能摸黑走山路回駐地,山區蛇蟲多,許多學生沒有經歷過,十分的害怕,彭東黎一路上都堅持走在隊伍最前面,一邊鼓勵大家,一邊用樹枝擊打左右草叢,幫助大家“打草驅蛇”,守護同學們的安全。在鳳凰縣漾水坨,這樣一個村名中充滿水的地方,實則異常缺水。剛到這里的時候,同學們十分不習慣,一天便用完了鄉親們家中一周的蓄水,彭東黎知道后默默地跟鄉親們一起挑水補充。在他的影響下,同學們迅速養成了節約用水的習慣,洗澡就去溪流匯集的小水洼,洗完臉的水留著洗手,讓每一滴水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在這里,同學們感受到了水資源的寶貴,也感受到了艱苦奮斗的力量。
“樂觀主義”是他教給學生的人生態度。在同學們眼中,彭東黎老師是一個認真負責、為人謙和、卻又積極向上、時刻面帶笑容的樂觀主義者。彭東黎帶領學生進行道路勘測,基本都是在山區進行,翻山越嶺、早出晚歸是他們的工作常態,為了高效完成工作任務,避免把時間浪費在路上,大家都是帶著午餐進山。如果帶的是干糧,山泉水就是咽飯的湯汁;如果帶的是米飯,那米飯被螞蟻、蜜蜂提前光顧是“家常便飯”。條件雖然艱苦,但每次的中餐時刻卻也是最有“營養”的時刻,因為彭東黎經常會用“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來給大家加餐:喝的山泉水叫“路人泉水”,蜜蜂爬過的飯是“蜜汁撈飯”。他也會講“兩路精神”“矮寨公路奇觀”和“茶馬古道”的故事,用那些讓人肅然起敬的事跡為大家凝神聚力。“困難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可以選擇用積極的態度去戰勝它,人只有精神強大了,才能凝聚力量對抗風雨,成長為挺拔的‘大樹’。”彭東黎說。
“不走捷徑”是他帶給學生的價值選擇。“簡單地走直線當然更省事,但這絕不是我們的第一選擇”,彭東黎在道路勘測、規劃線路時總是不厭其煩的和學生說:“我們現在多跑一點‘回頭路’,就能為當地留下‘致富路、景觀路’”。慈利縣雙合村龍潭至趙家埡是湖南省交通運輸廳結對幫扶雙合村的一條旅游扶貧公路,全長14.782Km。在勘測設計中,為深入貫徹“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彭東黎和團隊逐段比選技術方案,為了保護路邊的古樹,他們反復研究、修改線路,最終決定放棄砍伐古樹后路線直接通過的方案。此舉雖然增加了勘測設計階段的付出,但卻保護了當地的自然環境,為旅游公路保留了獨特的風景。“彭老師常常告訴我們,路橋人既要講專業技術,也要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尊重當地的民風、民俗。路橋人的人文素養、家國情懷和專業技能一樣重要。”彭東黎的學生說。
2021年,在開展以“專業技能服務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彭東黎帶領的團隊獲評共青團中央“全國優秀社會實踐服務團隊”的光榮稱號。這次活動也為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路橋工程學院黨支部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提供了助力。
從芷江縣三道溝,到鳳凰縣漾水坨,慈利縣雙合村,再到邵陽縣大聯村,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彭東黎充分發揮自身專業技能優勢,服務鄉村發展。勘察測量、規劃設計,每一步都是比選再比選,優化再優化,他經手的每一個項目都精益求精,追求品質。十九年來,他參加的專業技能服務鄉村項目,累計為當地節約資金近五百萬元,他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也收獲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高度贊揚。
“愛國、求知、創業、興工”的楚怡精神,是“經世致用,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生動表達。面對摯愛的職業教育事業,彭東黎表示,“我們要在‘用專業技能服務鄉村振興’中擔當育人使命,努力成為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