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蒸日上 探尋非遺之美中國青年網威海1月20日電(通訊員 周慧慧)正處新時代,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人們穿漢服、看鐵花、習絨花,追尋古風古韻,追憶傳統文化成為當今時代新潮流,了解傳統文化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創新方式。在這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幫助未來發展的書籍,了解非遺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今天,為進一步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貢獻,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探非遺,拾古韻”實踐隊于1月15日來到山東省威海市“林榮濤花餑餑工作室”,探索學習非遺傳統花餑餑制作技藝,幫助傳統手工藝在新時代中煥發活力。
花餑餑作為民間常見食品,每逢過年,老百姓的餐桌上最常見的就是開口笑花餑餑。開口笑花餑餑開三瓣,每瓣插入三個紅棗,共九個紅棗,寓意為九九鴻福。但是與普通花餑餑不同,林老師做出的花餑餑種類繁多,用面塑手藝捏出各種各樣有豐富色彩,千姿百態,有豐富內涵的花餑餑。1月15日下午,實踐隊員來到林老師的工作室。彼時,林老師正在通過手機確認網上訂單。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花餑餑也邁入線上銷售的大門,無論是用來鼓勵學子金榜題名,還是慶祝結婚生子,花餑餑有一定的需求量。如今即將迎來新年,線上預訂、快遞發貨成為滿足花餑餑需求的一種新的銷售方式,林老師及其工作室的工作人員在最近也逐漸忙碌起來。
工作人員搟皮、壓模,林老師進行組裝、整形。這是林老師最近在忙的一個項目,是通過黏土塑代替面塑,用面塑手藝制作出龍頭花餑餑模型,用于新年活動的展示。跟隨林老師的腳步,我們看到了尚未完工的龍頭造型,林老師一邊進行制作,一邊向我們介紹。林老師從小受家里環境影響,父母在家做花餑餑,慢慢地,他也開始對花餑餑感興趣,并決定將其做得越來越好,將非遺花餑餑傳承下去;G餑的制作,步驟并不簡單。需要先進行調面和面,在發酵、整形,整完形后裝飾,然后需二次發酵,再進行蒸熟。蒸熟后進行裝飾,就可以得到成品。這其中,發酵和整形是兩大難點。發酵是新手做花餑餑的第一個難題,發酵程度有輕有重,需把控好度,否則蒸熟后就會出現問題。而整形則需要手藝,若手藝不精不細,那么制作出來的造型就會不好看,因此需要長期的練習。

圖為林老師在做龍頭模型。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周慧慧 供圖
通過林老師向實踐隊員講述花餑餑的歷史文化發展,到如今,花餑餑的制作工藝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和創新。在制作材料方面,古時候甚至民國時代,資源貧乏,花餑餑多用黑米面、豆面、玉米面進行制作。而如今,人們的溫飽條件得以滿足,生活條件提高,多用白面、精面粉制作。在顏料方面,以前多用食用色素,現在用蔬菜、瓜果汁來進行調色;G餑制作工藝不斷發展創新,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現在的花餑餑不僅好看,還注重營養搭配,達到了健康飲食。在技術方面,技術創新中造型越來越多,過去的造型比較單一,現在都對花餑餑進行大膽的創新,各類造型形形色色,越來越多。走向工作室的花餑餑展臺,林老師向實踐隊員解釋著每個花餑餑背后蘊含的不同涵義。有的花餑餑為了慶壽,上面精巧地裝飾著壽桃、壽公、壽婆;有的花餑餑為了慶;槎Y,做出石榴的造型,寓意著多子多孫,多財多福;有的花餑餑迎合兒童的喜好,制作出了各種動漫角色;有的花餑餑為了用于展覽、宣傳當地文化,制作出了當地的地標造型。
圖為“八仙過海”花餑餑模型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周慧慧 供圖
在花餑餑手藝的傳承之路上,當地政府和相關組織也在支持著非遺花餑餑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當地政府響應號召,經常組織活動、展示、比賽等等,讓更多的人認識并了解非遺項目,為花餑餑的宣傳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林老師表示:“未來,我相信花餑餑肯定會做得更好。無論是它的花色,造型還是口味或者其他各方面的,會有更多的、更好的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越來越進步,我們的花餑餑肯定也是不斷地發展,不斷地向前,不斷地有新的變化。”為了確保非遺花餑餑的長遠發展,還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努力。結合當代新媒體的方式,無論是通過短視頻還是其他創新方式,更好地將花餑餑文化進行傳播和宣揚,也感謝當代非遺傳承人的堅持和對花餑餑非遺文化所做的貢獻。
圖為花餑餑展示模型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周慧慧 供圖
探索非遺文化,仿佛打開了時間的大門,走入那些遙遠又親切的年代。在這里,能夠聽到古老的韻律,看到了智慧的結晶。這些非遺文化,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未來的種子。它們承載著無數匠人的心血與情感,訴說著生活的酸甜苦辣。如今,人們不僅要去了解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更要讓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活力。共同守護、傳承、弘揚非遺文化,讓它們在新的時代里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圖為實踐隊員與非遺傳承人林老師及工作室工作人員合影。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周慧慧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