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互通,探尋老人的人生體驗
為了進一步跨越大學生與老年人的時代鴻溝,打破年齡隔閡,更好地促進心靈互通,實踐隊員到單女士家關切地詢問了老人的身體情況和生活狀況。單女士雙手緊握著實踐隊員的手并講述了在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時代,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人們是如何生活的。她還說她經歷了跨時代的變化,從她當年的寫信到現在配備智能手機,從當年的糧票布票到現在的電子支付,從無到有,從有到優,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她現在的生活提供了有效的服務和保障,中國七十余年的發展切實改變了她的生活質量。在講述過程中老人眼中滿是希冀,體現出老一輩對年輕一代的希望與期盼。實踐隊員作為合格的傾聽者有效地緩解了老人的孤獨感,給她帶來了溫暖。
躬行實踐,打掃整理老人的房屋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身體機能下降,日常的衛生打掃家務對他們來說可能會變得更加困難,為了改善老人的生活環境,實踐隊員接著走進齊先生和郭女士夫婦的家,實踐隊員認真清理老人的房間,包括擦拭家具、掃地、整理物品等,特別處理了廚房等容易藏污納垢的地方。除此之外,實踐隊員小心地為郭女士梳理頭發,讓她感受到關愛與尊重。在此過程中,他們夫婦二人時不時和實踐隊員聊到家常:他們的孩子都在城市中打拼,只留他們夫婦二人在鄉下的房子中相依為命。此次實踐活動不僅減輕了老人打掃房屋的負擔,減少了細菌和病毒的滋生,預防疾病,而且使老人孤獨郁悶的心情得以緩解,對老人的身心健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身體力行,體味老人的生態生活
老一輩人從小躬耕于田野,面朝黃土背朝天,為的是生計,然而在現在快節奏的社會旋律之下,能有自己的一方田地,自耕自收,享受慢生活,是一種樂趣,也是排解苦悶的一種方式。實踐隊員繼續探訪了劉先生并來到了劉先生家的田地。劉先生向實踐隊員講述農業技巧,如使用鋤頭時需要將鋤頭的柄緊握在手中,手指自然彎曲,利用身體和手臂的力量來保持平衡并盡力控制鋤頭插入土壤的力度和深度,以免破壞土壤結構。實踐隊員按照劉先生所說親身體驗,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理解也有了更具象化的認識。老人通過向年輕人傳授自己的技能和知識,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重要性,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以此提高老人的社會參與感和歸屬感。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相同的環境,相同的建筑,相同的氛圍,不同的是里面的人。這些老人嘗遍人生的酸甜苦辣,臉上鐫刻著歲月的痕跡卻依舊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同心筑夢程,丹心為社區”實踐隊隊員獻出自己的愛心,走入家家戶戶,探訪年邁老人,對老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亦給老年人帶去了歡樂與溫馨,弘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秀傳統美德。未來,“同心筑夢程,丹心為社區”實踐團隊將繼續關注老年群體的需求,擔當起自己的使命,通過更多實際行動,用智慧和關愛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