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農業大園藝學院7月4日訊](通訊員 吳憂)為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將理論與實踐具體結合起來,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矢志三農,田園逐藝”赴威海實踐服務團在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書記孫海濤,團隊指導教師陳旭,學術指導教師賈月、任怡然的帶領下于7月4日前往威海市汪疃鎮蘋果文化苑、毓景專業種植合作社進行參觀學習,與相關負責人展開交流,并由專業研究人員為同學們進行問題解答。
7月4日上午,實踐團成員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帶隊教師陳旭,學術指導教師賈月、任怡然的帶領下來到汪疃鎮蘋果文化苑。汪疃鎮蘋果文化苑負責人賀燴雨向同學們介紹了汪疃蘋果小鎮別具一格的建設道路。采用以黨建管理,“三大理念,一體化”模式,產學研一體化,引進歐美集約模式和先進生產設備,創立了那香山,仙果仙園,櫻聚源等一系列企業,提升鄉村振興,培養人才科技力量,“三中心,一平臺”的蘋果流通基地,以種帶種,以樣帶樣,走出一條中國蘋果看山東,山東蘋果看威海,威海蘋果看汪疃的特色發展道路。他還倡導同學們要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未來將理論知識落到實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推動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隨后同學們也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學習了更多關于蘋果的演變歷史、種類劃分以及現代果園的種植優勢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老師及專業負責人也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專業解答,同學們紛紛表示收獲頗豐。
(圖為負責人為實踐團解答問題 吳源朋攝)
7月4日下午,實踐團成員在教師的帶領下,來到威海毓景專業種植合作社開展專業實訓。合作社負責人于仲亭、聯合社負責人田世林向同學們介紹了合作社和聯合社的發展情況。該種植合作社占地1770畝,黨員110名,預備導員200多名,是臨港區合作社中規模最大的合作社,流轉老百姓們的土地,一共62戶農戶,按照股份制運營,一畝地一股,40%自產,60%分給農戶。同時建立了休閑觀光采摘園、草莓大棚、休閑垂釣園、民俗、水上帳篷、苗圃基地等,近期投資約600萬;建有露營基地和水上舞臺,并且培育有機蘋果;建立合作社總協,與三個農村合作社一起合作,統一管理,各自負責。而聯合社除去專業種植和養殖外,還要負責農業的產業融合,包括種、養、加工、深加工、物流、電商等方面的工作。聯合社曾經采用200畝有機試驗田,宣告失敗,這體現了完全的有機農業不打農藥,不符合實際,還采用了中醫理論農業,采用厭氧發酵技術,將食物殘渣、土、草、肥料混合,使用農家肥,基本達到零農殘,同時實現資源的高校利用。實踐團的成員們也就有機農業的發展前景、大學生入職的技能需求等相關問題對負責人進行了提問,負責人也進行了耐心地解答。在此次調研中,他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即現階段農業的發現仍無法做到完全有機,食品安全問題不是光靠有機農業就能實現的,光做有機產品不一定能滿足人提需求,有機農業涉及面太廣,還是著重做追溯。然而,現在的農村勞動力不足,在職的工作人員力不從心,只能出門外租技術人員,人力物力耗費過多。同時他們也做出了調整,即是將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小院種植”,改良土壤,提高蔬菜營養價值,就是為了能讓百姓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源,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發展逐步機械化、現代化,更為專業高效地完成生產任務。與此同時,不僅要發展農業技術,更要注重農業人才的培養。作為農科學子更要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回信精神,深入農業發展一線,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發展以“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青春力量。
鄉村為青年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和更多機遇,青年也為鄉村的發展帶來更多創新思維和發展動力。在這場青年與鄉村的“雙向奔赴”中,無數青年學子受到鼓舞,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積極助力農業農村發展現代化,“青春之花”必將在田間地頭綻放出最絢麗的光彩。
(圖為實踐團成員合影 吳源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