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午,“變廢為寶”實踐隊的隊員們來到臨沂市一處垃圾焚燒廠,實踐隊員們對垃圾焚燒廠內的工作人員進行了采訪。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們一同參觀了垃圾焚燒廠。一進門,廠內明亮,寬敞,整潔,散發出一陣陣淡雅的香氣。這和實踐隊員們從前的想象截然不同。在印象中,垃圾焚燒廠應該是陰暗,潮濕,還有一股異味,但是這里讓實踐隊員們的心情豁然開朗。隨后,講解員帶領實踐隊員們參觀了垃圾池。透過玻璃去看堆得像山一樣高的垃圾,忽然巨大的抓斗抓著一堆的垃圾,隨即又放開。講解員解釋道:“這個巨大的爪子叫做抓斗,在儲存垃圾的過程中要使用抓斗不停攪拌垃圾,使拉圾更干燥,以提高熱值。垃圾密封發酵5天之后,要對經過發酵處理的垃圾進行干燥,燃燒和燃盡三個階段的焚燒處理,并回收余熱進行發電,每燃燒1噸垃圾,可產生350千瓦時的電量。”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們先后參觀了垃圾吊控制室,煙氣處理車間,集中控制室等,詳細了解垃圾進廠、發酵、焚燒、煙氣處理的全過程。
增強居民意識,活動高效進行
我們生活中的垃圾經過分類改造可以再次利用,再次發揮它們的價值。同樣也可以保護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秉承著這一理念,實踐隊員們于1月12日下午通過自己制作手抄報向周邊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活動一開始,實踐隊員們在小區內拿著手抄報向來往的路人們宣傳給垃圾分類的作用和方法。活動過程中實踐隊員們向居民介紹垃圾分類分為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類,然后告訴居民每類垃圾對應垃圾桶的顏色,各類垃圾的代表物品,以及應該如何進行分類和回收等知識。然后各類垃圾都進行了一次分類實操,宣傳“愛護環境”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實踐隊員們還教給了路人一些如何利用廢棄礦泉水瓶制作小物品的方法,其中一名實踐隊員用廢舊的鞋盒紙盒制作了一些小玩偶贈與周邊居民,激起了居民路人的興趣,紛紛表示以后也將積極踐行垃圾分類把垃圾變廢為寶。
走進學生課堂,宣傳環保知識
為積極響應“垃圾分類”號召,緊跟環保新風尚,落實環保新舉措,推動“垃圾分類”進學校入課堂。7月4日上午實踐隊員們來到臨沂市一所小學,引導小朋友們學以致用,踐行垃圾分類理念,宣傳垃圾分類知識。上至垃圾分類的目的、意義等理論知識,下至具體的分類方法,實踐隊員們教得投入,孩子們學得認真。“生活垃圾可以分為四大類,主要是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小朋友們,大家知道吃完的蘋果核是什么類型的垃圾嗎?”實踐隊員從前端垃圾的分類,到后端的處理都做了詳細的講解。學校是開展環保理念教育,踐行垃圾分類的第一課堂,實踐隊員們走進小學,為小朋友們帶來了垃圾分類小課堂,為小朋友介紹垃圾分類的意義、生活垃圾的種類,帶領大家制作垃圾分類手抄報、開展有獎問答,進一步鞏固對垃圾分類的了解。此外,實踐隊員們將“垃圾要回家”、“垃圾分類飛行棋”等互動游戲帶到課堂上,以互動體驗和寓教于樂的方式,培養小朋友們垃圾分類的意識和習慣。小朋友們興趣盎然,紛紛表示,要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爭做新時代的環保小衛士。垃圾分類工作是新時期時代背景下提高大眾綜合素養的一種有效方式,以垃圾分類提高大眾綜合素養,提高了社會整體思想水平,這對于社會發展也形成較好的推動力,有利于社會發展水平的穩步提高。實踐隊員們通過本次實踐活動,用實際行動服務社會與人民,在行動中體悟自身職責使命,在行動中鍛造青春力量,實踐團的成員們不僅提高了環保意識,而且在垃圾分類調研中,也深入了解臨沂市的垃圾分類狀況,為推進垃圾分類向實際行動轉變奉獻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