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山東理工大學“E行朐邑”實踐團成員相聚于濰坊市臨朐縣,追尋百年紅色印記,攜手探尋鄉村振興背景下紅色思維助推經濟發展的模式,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
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從鄉村振興戰略中感悟黨的堅強領導力。跟隨團隊走過的每一個會議室,都掛有有關于黨建文化,基層黨組織目標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等極其醒目的紅色標識。在脫貧之路上,我們黨集中精銳力量投向脫貧攻堅主戰場,臨朐縣的干部們同全國其他扶貧干部們一樣,奮戰在扶貧一線,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有時候我半個月都不回家,就住在辦公室里。”臨朐縣淹子嶺村村支部書記說起自己的工作經歷,讓我們明白原來扶貧干部就是這樣擼起袖子,走到田間地頭,走進群眾們的心中的。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深刻闡明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脫貧攻堅偉大斗爭的精神實質,深刻揭示了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力量源泉。
泉頭鄉愁記憶館展覽的溯古追今憶人才部分,盡顯泉頭村紅色精神傳承的歷史底蘊。行程萬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一脈相承。紅色文化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重要精神紐帶。一個個紅色故事,一個個革命英雄,既濃縮著共同的歷史記憶,也體現著時代的價值追求。每一次對英雄的緬懷,都是精神的洗禮;每一次對紅色故事的回眸,都是信念的傳承。
許忠良,五井鎮花園河村網格員。他不僅是網格員,還是護林員、救生員、民事調解員、水管員等,每一項工作他都干的很認真,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在交談中,他說道:“網格工作雖小,但是村民無小事,只要為村民做好事、做實事,村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會得到村民的認可”。他負責的網格內沒有發生一起火情,也沒發生過一次溺水事故。冬季他入戶叮囑安全用煤預防一氧化碳中毒,經常到戶排查煤氣使用情況;冬季雨雪天氣,他總是第一個清掃路面、指揮交通;在疫情防控中他積極配合村委做好防控工作,春節期間每家每戶排查在外人員;疫苗接種期間,主動將腿腳不便的村民接送到疫苗接種點;網格內有兩戶家里有學生,每到放學或者周末都會叮囑他們不要去河塘水邊玩耍,宣傳防溺水知識,現在好多群眾都叫他“全能老漢”。他總是以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這種做法讓我深知,從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到盡心竭力踐行黨的優良作風,再到困難和考驗面前的躬身擔當、堅守本色,只有真正把黨擺在心頭正中,時時處處以黨員標準要求自己,共產黨員才成其為共產黨員。
實踐的意義本就不在于撰寫諸多浮于紙面的生硬文字,而在于與志同道合朋友為伍,同人民群眾站在一道,用腳步丈量,用身心感受,于走訪調研中尋得本質,增長學識,開拓眼界。我想,此次實踐便是這樣一般,極具意義的。未來,倘若有機會,我定當多多投身于社會實踐當中,了解各地情況,用自己的學識為他們解決現實問題。
作者:綦琪來源:山東理工大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