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隊員在來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精心備課,致力于打造有知識、有趣味、有溫度的課堂,讓孩子們真正學有所得。支教之余,實踐隊員也積極開展支村事宜,以青年敏銳的洞察力與行動力為金山村的建設貢獻力量!
談及支教的選擇,正如“未‘萊’可期”實踐隊員劉新旭所說:“我們要做一些讓自己感動的事兒!”初至徐店村,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問題都極考驗著團隊成員的協作能力與整合能力,尤其是做飯問題,由于團隊中幾乎所有的成員都是做飯“小白”,做飯是團隊有序開展工作路上最大的“攔路虎”。盡管如此,團隊成員也竭力克服困難,或利用電子設備查詢飯菜做法,或請父母親人遠程指導做飯,或向團隊中有經驗的成員請教……從什么也不懂到漸漸熟練掌握火候的大小與調料份量的多少,不少的“初手廚師”都在徐店村里留下了首次做飯的經歷,也為自己的成長倍感驕傲。
由于村子是由水井供水的,團隊成員也時常面臨著缺水的風險。在極缺水的時候,團隊成員有時不得不在經歷一天的勞累后放棄洗澡的想法。在隊長的帶領下,團隊中的男生也會前去離村子幾公里外的黨群服務活動中心打水,再抬回屋子里,所以全體成員都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清水。平時,團隊成員也非常注意節約用水,一水多用,并以生活為大課堂,在支教的過程中向孩子們傳遞節約用水的理念,運用生活的靈感,培養孩子們的節約品質。
在團隊成員劉宇航的心里,支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支教并不僅僅是作為老師的一方向孩子們播撒知識與希望的渠道,也是孩子們以其單純的個性、奇思妙想向支教老師傳遞靈感與快樂的過程。
在給孩子們授課前,團隊成員趙雅芹與徐曉雯都會認真備課,每天晚上都要學習三四個小時,以求第二天能夠呈現最佳的課堂效果。在課堂上孩子們超乎支教隊員們意料的積極,他們拿出筆記認真記錄,對于老師的提問,他們也會競相回答。“他們的眼里真有渴求知識的光。”趙雅芹表示,“甚至在課后,他們還積極向我們反映,希望能夠在來年還能在看到我們。”學生的求知也使老師更加意識到支教的意義所在,為不辜負學生們認真求學的態度,實踐隊員也積極調整課程,熬夜備課。
仍處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們還像稚嫩的花朵般含苞待放,他們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一上午都投身在繪畫的海洋里,下午在操場上積極學習籃球的基本動作。擁有無限想象力的孩子們總會繪出一些看似奇怪而不失創意的作品。在他們的筆下,云朵可以長在樹上,汽車能夠駛進海里,狼與羊可以牽起手來,太陽與星星能夠一起在天空閃耀……這一切都讓守護在他們身側的支教隊員們深切感受到他們的純粹與創造性,也帶領著支教隊員重返童真,再次體驗童年的快樂與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