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創作人類,恩格斯指出,“真正的勞動是從創造工具開始的。”實踐團走訪當地“手工耙子”制造人劉訓利家。大姨熱情地接待了實踐團并講述了耙子的歷史與制作工藝。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手藝人交談
耙在中國已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北魏賈思勰曾在《齊民要術》中有所記載,將使用此農具的作業稱作耙。據大姨講述當地村民常在秋天使用耙來回收桃樹落葉。相比于鐵耙子,竹子制作的耙子更加輕便好用,手工竹耙子的制作方法十分繁瑣,主要工藝有劈竹-浸竹-燒竹-編竹等。
此次走訪,實踐團對于習近平總書記說的“人類是勞動創造的,社會是勞動創造的。”精神的學習更加深入。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種勞動精神。人民創造歷史從根本上看是勞動創造歷史。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偉大斗爭中,不斷認識自然的客觀規律,通過在勞動實踐中不斷積累實踐經驗與技能,從而推動歷史進步和創造更為豐富的社會財富。中國夢的實現,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都需要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創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用辛勤勞動創造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創造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人民在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創造自我。通過勞動實現自我價值或人生價值是工匠精神的本質內涵。
除了手工品,特色美食也是手藝的一種。煎餅,是沂蒙山區民間傳統家常主食,也是久負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從使用的原料方面分類,又可分成麥子煎餅、玉米煎餅、小米煎餅、高粱煎餅等,不同的原料,其味道也各不相同。在當地村民劉加軍的帶領下,實踐團來到手工玉米煎餅作坊。

圖為熱心村民劉加軍帶領實踐團成員前往手工煎餅作坊
作坊內烙好的煎餅薄如紙,張姐動作嫻熟一張張折疊成卷。實踐團品嘗剛出鍋的煎餅并體驗制作煎餅。據張姐介紹煎餅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的傳統面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東沂蒙人民即開始食用煎餅,相傳孟姜女哭長城,所帶的食物就是煎餅。千百年來,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工藝,增添品種,使其成為久盛不衰、享譽海內外的名優食品。但張姐也感慨道手工煎餅日益減少,機械制作將取而代之。雖然煎餅的制作發生了改變,但不變的是當地人民愛吃煎餅的習慣。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煎餅作坊老板探討煎餅工藝
制作煎餅有獨特的工具,張姐將鏊子、攤子、推子、油鬧子等工具一一向實踐團成員展示并講述使用方法。“攤煎餅”是一項專門的技藝,做法有刮、攤、滾、搟等多道工藝。加工煎餅的原料“糊子”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稀稠適當的糊子才能攤出好的煎餅。
介紹完做法,張姐又向實踐團講述當地煎餅的經典吃法——煎餅卷大蔥。薄薄的煎餅放上一顆洗凈的大蔥,沾上大醬,美味極了。

圖為實踐團成員品嘗煎餅卷大蔥
如今,臨沂的煎餅有了新的內涵,成了紅色食品,來臨沂旅游的人們,定要嘗嘗滿口留香回味無盡的臨沂煎餅,并將其作為禮品饋贈親友。著名的品牌有以當年的擁軍模范“六姐妹”為品牌的“六姐妹”牌煎餅;有以全殲國民黨王牌軍整編七十四師戰役舊址孟良崮為名的“孟良崮”牌煎餅;有“蒙山小調”煎餅等,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有500多萬噸口味香甜的臨沂煎餅銷往全國,有的品牌已走向世界。
進入現代工業社會,伴隨手工藝向機械技藝以及智能技藝轉換,傳統手工工匠似乎遠離了人們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現了,即現代工業領域里的新型工匠,機械技術工匠和智能技術工匠。千百年來技藝工匠的勞動實踐及其生產的物質文明成果遍布人類生活以及審美的各個方面,同時在精神文明層面形成了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工匠文化。我國要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制造強國,面臨著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大國的升級轉換,對技能的要求直接影響到工業水準和制造水準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深蘊的工匠文化在新時代條件下發揚光大。

圖為實踐團走訪成員與當地手藝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