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喜迎二十大,青春在行動”主題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為非遺文化注入新活力,進一步激活延續黨史紅色基因,將陽江風箏非遺文化特色與黨史紅色精神結合,廣東海洋大學商學院“尋寶小分隊”實踐隊共8名隊員來到了“梁治昂勞模創新工作室”進行風箏文化和紅色黨史文化結合的創新風箏設計制作。在省級非物質文化風箏傳承人梁治昂老師的指導下,團隊基本完成了將風箏技藝與黨史紅色基因結合的風箏設計制作。
陽江風箏自古就是南派風箏“南鷂”之首,與北方的“北鳶”齊名。陽江非遺風箏技藝的制作過程也是精細巧匠的,主要有“扎、糊、繪、放”四種手工藝程序。尋寶小分隊的成員團結一心,分工合作,在一天的工作日時間完成了復雜的風箏制作的扎、糊、繪三道工序。扎,指的是手藝人將草稿中的風箏的骨架設計,按照提前計算好的比例拼接成一只完整的風箏骨架結構;糊,即是用白膠圖在風箏骨架的一邊然后粘上白色的尼龍布,這樣風箏的原始模樣就出來了;繪,則是在以及干膠的尼龍布上面描繪上提前設想好的圖案形狀,繪畫圖像再對其上色描彩。
“尋寶小分隊”實踐隊在陽江風箏非遺傳承人指導下,通過風箏手藝學習,結合黨史,創新設計出寓意著“黨旗與國旗飄揚下的天安門繁花似錦”的黨史紅色文化風箏。傳達了跟黨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的祖國一路繁榮昌盛的美好前景。在賡續紅色黨史命脈中創新傳承陽江風箏非遺文化,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為傳統注入新活力。
作者:廣東海洋大學商學院“尋寶小分隊”實踐隊 李琦雯來源:大學校園網閱讀:
社會實踐經歷推薦
為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廣東海洋大學組建的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隊 -“尋寶小分隊”將紅色基因
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開展“喜迎二十大,青春在行動”社會實踐活動,廣東海洋大學組建的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隊 “尋寶小分隊”接起
為非遺文化注入新活力,進一步激活延續黨史紅色基因,將陽江風箏非遺文化特色與黨史紅色精神結合,廣東海洋大學商學院“尋寶小分隊”實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城鄉基層治理工作,更好的發揮青年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經過一系列準備。7月5日起,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帶領學生理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2022年7月5日,山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沿著總書
7月5日,實踐隊員們追隨總書記的足跡,在段村黨支部書記李佳莉的陪同下來到了村民蔡文明家。蔡文明是村里有名的養羊專業戶,原本是建檔
2022年7月6日,山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赴興縣實踐隊沿著總書記的足跡,深入呂梁市興縣蔡家崖村,參觀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和軍區司令部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