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根脈,探尋發展脈絡。實踐團首先探訪泗洪縣文化藝術中心、泗洪縣博物館及半城鎮文化站。在文化藝術中心,泛黃典籍里 “漁歌唱晚” 的記載與漁船圖譜,勾勒出先民 “靠水吃水” 的生活長卷。半城鎮文化站里,傳承人展示的刻紙門花樣本,紅紙上躍動的魚躍龍門紋樣,訴說著民俗里的生活智慧。成員們埋首史料、細觀文物,系統梳理出洪澤湖畔漁獵文明的發展脈絡及其孕育的豐富非遺生態,著重了解了洪澤湖漁鼓從勞作號子到藝術表演的興衰、刻紙門花的吉祥寓意與技藝精髓,心底悄然升騰起傳承文化的時代責任感。

沉浸體驗,感受非遺魅力。實踐團成員在非遺傳承人張仁高老師的指導下,于動手實踐和親耳聆聽中感受非遺魅力。刻紙桌前,成員們屏息凝神,執起刻刀,于方寸紙間游走,“柿柿如意”的紋樣逐漸躍然紙上;親手觸摸鼓面,學習擊打節奏,嘗試模仿韻味悠長的唱段。“一刀一刻、一鼓一韻,親身體驗后才真正懂得何為匠心,也更深刻理解了張老師‘讓文化在年輕人手中傳承下去’的執著信念”。團隊負責人李欣芯說道。

創意賦能,注入傳承動能。如何讓非遺煥發時代新彩?當傳統非遺與現代創意相遇,便能碰撞出令人驚嘆的文化火花。計算機工程學院實踐團的成員們深諳此道,他們明白要讓漁鼓與刻紙這些古老藝術在當下煥發新生,不能止步于簡單的保護與傳承,更需以創新為翼,為其注入源源不斷的時代動能。為精準捕捉漁鼓與刻紙的核心精髓,實踐團成員多次走訪非遺傳承人張仁高老師,圍坐一旁,聽張老師講述漁鼓唱腔里的江湖往事,看他手中刻刀在紅紙上流轉出的萬千紋樣。漁鼓上的古樸紋飾、刻紙中寓意吉祥的花鳥圖案,都被成員們用相機拍下、用筆記錄,化作創意設計的靈感寶庫。在此基礎上,他們精心設計出一系列融合漁鼓與刻紙核心元素的文創產品:兼具實用性與美感的環保袋、設計精巧的書簽、富有文化意蘊的明信片等,皆在其中。這些凝聚著創意與匠心的文創產品,一經呈現便得到張仁高老師等傳承人的高度認可。更令人欣喜的是,它們還走進了當地的暑托班和校園成為宣傳非遺文化、連接年輕群體的生動載體。計算機工程學院實踐團的成員們,用專業所長架起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讓漁鼓與刻紙在創意的賦能下煥發別樣時代新彩。這不僅是對非遺文化的傳承,更是文化創新的生動實踐,讓我們得以窺見非遺在新時代綻放光彩的無限可能。

此次跨校聯合實踐,不僅是一次文化溯源,更是一堂鮮活的“行走思政課”。青年學子們在沉浸參觀體驗中筑牢文化自信,在運用專業知識中激活非遺文化創新表達。未來,“非遺尋跡”團隊將持續探索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新表達路徑,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年實踐中綻放耀眼光芒。
通訊員:李欣芯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