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高老板在采摘園合影 陳靜涵供圖
鄉村特色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既是富民之基,也是強村之道。作為張王莊村大棚經濟的帶頭人,高老板始終在堅守品質的同時積極探索三產融合。訪談中,高老板談及發展過程中的挑戰:“大棚種植看似簡單,實則要兼顧作物特性、氣候規律、市場需求甚至物流時效。更難的是如何跳出‘單一售賣’模式,在保證農產品品質的基礎上,讓采摘體驗符合游客的期待,這需要在傳統種植與現代消費觀念間找到平衡。”
這片占地200—300畝的采摘園,用蓬勃生機為鄉村經濟注入新動能。據高老板介紹,采摘園以個體經濟模式運營,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現有數名村民參與日常管理;每年都會邀請山東農技專家現場指導、開展種植技能交流,確保作物品質穩定。談及大棚經濟的價值內核,高老板的話語樸實而有力:“土地里長出來的不只是蔬果,更是希望。一株苗從播種到結果,教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高老板在采摘園合影 陳靜涵供圖
在產業創新方面,采摘園的探索成效顯著。種植模式上,采用大棚與露天結合的方式,大棚內的草莓、西紅柿實現錯峰上市,露天種植的杏子、李子和桃子呼應季節時序,形成“四季有果、月月可摘”的供應體系;體驗設計上,正在搭建“采摘—制作—享用”全鏈條,游客可將采摘的蔬果現場制作果醬或是各類美味佳肴,增強互動感;景觀打造上,園區道路兩側種植南瓜、西葫蘆等作物,搭配紅楓景觀區,秋日里紅楓似火,成為網紅打卡點。

圖為實踐團成員參觀西紅柿大棚 邵珥晴供圖
談及大棚經濟對鄉村治理的帶動作用,高老板笑著說:“部分村民們在園里務工,不僅有了一定的收入,還拉近了彼此之間距離。農閑時一起琢磨種植技巧或者拉家常,節慶時合力籌備采摘活動,村里的凝聚力都強了不少。”讓大棚成為了連接村民的紐帶,更加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
對于未來發展,高老板已有清晰規劃:將搭建露營空間,推出“采摘+露營”套餐,豐富游客體驗,讓游客在自然中收獲動手樂趣,讓“采摘+露營”不僅是休閑方式,更成為一場融合味覺、視覺與情感共鳴的鄉村生活體驗。讓村民從“種植者”變“經營者”,從“參與者”變“受益者”。高老板眼中滿是期待:“土地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肯創新、敢嘗試,大棚里就能長出鄉村振興的新希望。”

圖為高老板為實踐團成員介紹收獲的農產品 邵珥晴供圖
這次走進張王莊村的實踐活動,不僅讓實踐團成員見證了大棚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更在與土地、與村民的對話中,讀懂了“產業興村”的奮斗密碼。探索特色產業路徑,是對鄉村發展的探索和期許。實踐團成員們紛紛表示自己感受到了鄉村振興中拼搏的力量。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西外學子將繼續銘記這份實踐使命,傳承“扎根土地、創新實干”的熱忱,把青春汗水灑在鄉村振興的田野,讓知識賦能產業,讓初心點亮希望。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