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照
麻溪風雨橋作為當地的重要文化地標,不僅連接著兩岸居民的生活,更承載著數百年的歷史與文化記憶。其獨特的廊屋部分采用了傳統的榫卯結構,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工藝展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智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風雨橋的結構安全面臨著諸多挑戰。


趙超老師正在分析廊屋受力狀況
在帶隊老師趙超的指導下,研究生科技服務團深入實地,對麻溪風雨橋廊屋的榫卯結構展開了細致的調查與分析。團隊成員運用先進的測量工具和技術,對榫卯的尺寸、連接方式、受力情況等進行了精確測量和記錄。同時,他們還結合歷史文獻和當地傳說,深入研究榫卯結構在風雨橋建筑中的獨特作用和文化內涵。


廊屋榫卯結構
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克服了高溫天氣和復雜地形等困難,與當地居民積極交流,收集了許多寶貴的一手資料。趙超老師表示:“麻溪風雨橋的榫卯結構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瑰寶,更是先民與自然對話的智慧結晶,通過此次調研,我們希望能夠為其保護和修繕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團隊成員們也紛紛表示,將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對調研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撰寫詳細的調研報告,為麻溪風雨橋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專業建議。


麻溪風雨橋
此次暑假研究生科技服務團的調研活動,不僅是一次專業知識的實踐應用,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致敬與守護。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麻溪風雨橋將繼續屹立不倒,傳承著歷史的記憶,成為當地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
編輯:李青峰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