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期間,實踐團重點考察了漂流項目的運營模式、游客接待量及配套設施建設情況,并對項目負責人、當地商戶和游客進行訪談。同時,團隊發放問卷收集了關于體育旅游對當地經濟帶動效應的相關數據,深入了解漂流項目在促進就業、帶動農副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實際成效。
一、實地考察:解碼 “體育 + 文旅” 示范工程
實踐團針對洞口縣“體育+旅游”戰略示范工程——古樓生態漂流項目進行了重點調研。項目以10公里原生態河道為基礎,打造包含專業競技漂流道、親子戲水區以及生態觀光帶的多元化業態。該項目具備年接待30萬人次的能力,已成為湘西南地區體育旅游領域的標志性IP。
職員易德理先生介紹,古樓漂流項目創新性采用了“無壩引水 + 生態流量調控”技術,并在河道兩側栽植了800畝水源涵養林,以實現“零工程干預自然河床”的保護目標。該項目于2024年榮獲“湖南省生態體育旅游示范基地”稱號。
二、產業模式:三維經濟閉環運營
調研數據表明,2023年暑期高峰期間,古樓漂流日均接待游客數量超過1500人次,同比增長幅度達到30%。該增長趨勢直接促進周邊20家農家樂訂單量實現翻倍,并新增就業崗位200余個。古樓漂流所采用的“三維經濟閉環”模式具有以下三個亮點:
消費場景延伸:項目聯合當地農戶打造 “漂流終點農產品集市”,生態臘肉、野生茶油等 12 類山貨通過游客體驗形成 “游玩即消費” 閉環,年銷售額超 500 萬元。
文化價值挖掘:將河道沿線古村落木雕、竹編等非遺技藝融入游客中心展示體系,策劃 “端午龍舟民俗節”“中秋河燈祈福” 等主題活動,使游客人均停留時間從 2.5 小時延長至 4.8 小時。
業態矩陣拓展:開發 “漂流 + 研學” 產品,與 20 所中小學合作建立戶外教育基地,年接待研學團隊 1.2 萬人次。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