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盤活文化資源 壯大集體經濟”團隊赴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朱家灣村開展實踐調研
202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縣余村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兩山”理論的提出與貫徹,推動了新時代以生態文化資源保護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鄉村實踐。生態文化型村莊,是指處于自然景觀優美、環境污染少的地區,以“人化自然”對自然景觀進行人為開發管理而形成特色生態文化資源的村莊類型。生態文化型村莊立足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展生態旅游、康養度假、休閑露營等特色產業。為探尋生態文化資源型村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狀況,探索具體村莊依靠特色文化資源發展集體經濟的不同模式。4月12日,馬克思主義學院“盤活文化資源 壯大集體經濟”調研團隊一行人前往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朱家灣村開展調研活動。

朱家灣村地處陜西省柞水縣西北部,秦嶺東段最高峰牛背梁腳下。在過去,朱家灣村因交通不便和經濟發展滯后而鮮有人至,是無人問津的“落后村”,村民們靠山吃山,依靠上山采藥、伐木等傳統生產方式謀生計,當地耕地面積很少,種植養殖行業也并不景氣,以此獲得的微薄收入遠不足以幫他們擺脫貧困,還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而且,村民去西安需要繞行漫長的山路,單程耗時在4小時以上。隨著2008年秦嶺隧道的貫通,朱家灣村的命運開始發生轉變。為了改變貧窮落后的局面,由村黨組織帶頭,黨員模范帶動村民全體參與,評估朱家灣村發展潛力,因地制宜,拓展農業生態,合理利用天然地理優勢,打造特色鄉村旅游。朱家灣村黨支部堅持圍繞生態和經濟“雙向增值”的目標,立足生態資、區位和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先后建成了A級景區2家,星級酒店3家,培育康養民宿56家,農家樂94家,帶動全村80%的群眾在旅游產業領域創業就業,實現了群眾收入大幅增長。
根據調研,實踐團隊總結得出,朱家灣村生態文化資源型壯大集體經濟的具體模式:采取“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農戶”的帶動模式和嫁接開發、聯營合作、入股改造等多種形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產業,是其得以成功的關鍵因素。朱家灣村高度注重文化、旅游、康養、美學“四大元素”,在大力推進村莊建設的同時,完成流域治理、生態修復,深挖鄉土、農耕、美食等特色地方文化,立足生態與經濟“雙向增值”,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旅游生態價值轉化,成功打造生態美、產業美、生活美、環境美、人文美“五美”朱家灣。

經過調研可以發現,朱家灣村以生態文旅為支柱產業,實現集體經濟發展壯大。2022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86萬元;2023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97萬元;2024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105萬元。三年間,村集體經濟共投入15萬元,收入金額是投入金額的20倍;實現了村集體增收50萬元,村民人均增收1.8萬元。

但是,朱家灣村生態文化資源發展集體經濟依舊存在發展資金不足、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難、經營模式單一等問題。通過采訪村干部、村民得知,朱家灣村普通村民大多依靠開辦民宿、農家樂為生,但其旅游業存在明顯的淡旺季區分,每年僅有5-10月期間為旅游旺季,而剩下時間段內游客量極少,由此,單一的生態文旅發展模式則會導致村民在淡季的收入難以得到保證。很明顯的是,朱家灣村集體經濟對外依靠性強,且并無村內自主發展的生產鏈條,將旅游業作為唯一產業存有不穩定性,這是它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