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青梧成韻團隊成員會議留影。通訊員 房金鳳 攝
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踏入了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然而,大學與高中在學習方式、生活環境、社交模式等方面的顯著差異,使得新生在入學初期往往面臨著一系列適應問題。為了幫助新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青梧成韻團隊充分利用寒假時間,綜合運用線上問卷與線下訪談兩種方法。線上借助專業問卷平臺廣泛發放問卷,收集大量一手數據;線下則組織多場深度訪談,與受訪者進行面對面交流,全面且深入地獲取信息。調研范圍覆蓋全國6省,精心選取19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對這些學校的新生展開全面且深入的調研工作。
本次調研圍繞“學習適應、人際適應、生活適應、心理適應”四大維度有條不紊的展開,旨在全面了解新生在各個方面的適應情況。同時,團隊還將目光聚焦于“家長、輔導員、導師、朋輩”四大主體對新生適應能力的影響,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為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調研過程中,青梧成韻團隊成員深入家鄉,與新生、輔導員、導師及家長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訪談中,新生們紛紛表示,在寒假期間,他們有了更多時間去反思和調整自己的大學適應策略。許多新生提到,大學課程的難度較高中有所增加,需要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時,他們也面臨了一定的挑戰,但通過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和集體活動,逐漸融入了大學的社交圈。

為大幅拓展調查覆蓋范圍,顯著提升數據收集效能,青梧成韻團隊秉持嚴謹專業的態度,精心打造了一套科學合理的線上問卷體系。隨后,通過多元線上平臺,將問卷精準且廣泛地投放至目標群體之中。問卷內容設計充分考慮到影響大學新生適應校園生活的各類因素。除詳細采集新生的基本信息外,還從“學習適應、人際適應、生活適應、心理適應”四大核心維度,以豐富且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展開深度挖掘。同時,針對新生在適應過程中,與家長、輔導員、導師、朋輩這四類關鍵人群的交流互動及指導情況,也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調查。
對回收的2072份問卷數據深入分析后發現,大學新生在融入大學生活的旅程中,普遍面臨著諸多挑戰。在學習維度,多數新生難以快速契合大學緊湊且高強度的學習節奏,面對復雜的課程體系與自主學習要求,常感到力不從心;人際方面,部分同學受性格、文化差異等因素影響,在構建和諧的同學關系與師生關系時存在阻礙;生活層面,不少學生從家庭照料過渡到獨立生活后,在生活自理能力上暴露出短板。值得關注的是,分析結果進一步表明,不同性別、年齡、生源地以及專業的新生,由于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和個人特質的不同,在適應大學新環境的能力上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
調研進一步揭示,“四主體”對新生適應能力的影響不容忽視。家長的情感支持和經濟援助為新生提供了堅實的后盾;輔導員的學業指導和生活關懷幫助新生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導師的學術指導和職業規劃為新生指明了方向;朋輩的互助和分享讓新生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四大主體各司其職,通過多種方式緊密協作、相輔相成,共同為大學新生適應能力的提升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助力新生順利開啟精彩的大學生活篇章。
基于調研結果,青梧成韻團隊針對性的提出了多項建議。首先,高校應優化宿舍分配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為新生精準匹配室友,營造和諧的宿舍氛圍。其次,高校應建立立體協同的適應性教育體系,圍繞“四維度四主體”開展多層次、立體式的持續性教育輔導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包括學習方法的培訓、人際交往技巧的分享、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等。此外,高校還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合作,形成家校聯動機制,共同助力新生適應大學生活。

圖為青梧成韻團隊成員合影。通訊員 房金鳳 攝
此次調研不僅為高校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持和策略建議,也為青梧成韻團隊成員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成長機會。團隊成員紛紛表示,將繼續關注大學新生的適應問題,為提升新生的適應能力貢獻自己的力量。未來,青梧成韻團隊將繼續深化調研成果的應用和推廣,為更多的大學生提供優質的適應性教育服務,助力他們在大學期間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和更加全面的發展。(撰稿:劉瀟涵 陳望飛 指導老師:江小國)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