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團成員們第一個實踐地點是貴州貴陽市青巖鎮。成員們下村入戶,參觀了苗族的村落,被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深深吸引。苗族的吊腳樓、風雨橋和鼓樓等建筑,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更體現了苗族人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在與當地居民的交流中,成員們了解到這些建筑不僅是生活空間,更是他們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每一根木頭、每一片瓦片都承載著苗族人民的生活記憶。

(圖1成員代表在村民家的合影 王凱歌供圖)
通過走訪調研,實踐團成員們探訪留守老人、留守兒童、老黨員和產業發展帶頭人。成員們與老黨員們共話發展,聆聽他們帶領村民艱苦奮斗、共謀發展的感人故事。在老黨員家中,老黨員回顧往昔,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青巖鎮因其城墻完好、位置偏僻安全,為不同民族的人們提供了暫時的避難所,回憶了各民族人民團結起來,保衛家園驅逐侵略者的難忘歲月。實踐隊員們深刻感受到了黨與各組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團結奮斗的優良傳統。

(圖2村民為實踐團成員講述往昔歲月 王凱歌供圖)
此外,實踐團還參觀了民族工藝品風情園,見證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感受到了民族團結的強大力量。成員們從衣食住行方面深入體驗。成員們積極嘗試了苗族的傳統服飾,感受到了其精致的手工藝術和獨特的審美。苗族的銀飾、刺繡和蠟染,每一件都是藝術品,其獨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內涵深深吸引著每一位成員。成員們紛紛身體力行參與其中,體驗了苗族的傳統手工藝制作,如刺繡和蠟染。在交流過程中,成員們還參與了當地人民的舞蹈和歌曲,品嘗了他們的特色食物,了解到他們的生活狀態和對未來的期望。他們對教育的重視,對年輕一代的期望,以及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擔憂。成員們深刻意識到這些活動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民族精神的傳遞。這些互動讓我們意識到,盡管不同民族間文化不盡相同,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共通的。

(圖3苗族人民與成員們交流和展示 王凱歌供圖)
在參觀之余,實踐團成員還開展了民族團結進步宣講活動,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向村民們宣講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同時,成員們也積極學習研究當地民俗故事,真正融入當地民眾。在深入了解后,成員們發現苗族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挑戰。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減弱,語言和習俗的傳承面臨危機。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護和傳承苗族文化,如何更好地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如何在交流中實現平等和尊重,成為成員們一直思考的問題。成員們深刻意識到,民族團結是國家穩定和繁榮的基礎;民族團結不僅是政治口號,更是每個民族成員的責任。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生動的社會實踐“大思政課”,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實踐團成員們通過深入鄉村和民族地區,親身感受到了民族團結的偉大力量,也深刻認識到了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他們紛紛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繼續努力學習和奮斗,為促進民族團結和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在未來的日子里,農大的學子們將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品格,扎根基層、服務人民,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中挺膺擔當。他們堅信只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就能共同繪就民族團結共振興的宏偉藍圖。
通訊員及聯系方式:文棪 15036618073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