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作為現代農業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對于提高農作物產量、調節土壤溫度具有顯著作用。然而,隨著地膜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其殘留問題也日益凸顯,成為影響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解地膜污染現狀,探索有效的治理與回收模式,湖大學子“三下鄉”團隊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號召,決定前往太平店鎮進行實地調研。
在太平店鎮農村合作社和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調研團隊首先與當地農業部門進行了深入交流,詳細了解了襄陽地區農作物種植地膜的使用量進行詳細調查。這包括了解不同作物的地膜覆蓋率、地膜類型(如傳統地膜和新型地膜)以及地膜的回收情況以及農民對地膜污染的認識和態度。隨后,團隊成員深入田間地頭,實地查看地膜殘留情況,并與農戶面對面交流,收集第一手資料。

(圖為作物地膜使用情況。李卓祎 供圖)
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發現,盡管農民對地膜在提高作物產量方面的作用給予高度評價,但對于地膜污染的危害及回收利用的重要性認識仍顯不足。部分農田地膜殘留嚴重,不僅影響作物生長,還對土壤結構和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針對這一問題,調研團隊提出了加強宣傳教育、推廣生物降解地膜、建立完善的回收機制等建議。為了實際了解地膜在農田中使用的現狀,調研團隊對當地農民和地膜商戶進行了問卷調查和采訪。在太平店鎮的一片草莓大棚里,調研團隊發現了大量廢棄的傳統地膜碎片。這些地膜經過一年使用,已變得破碎不堪,難以回收。農戶徐明磊無奈地說:“這些地膜雖然能讓草莓長得好,但草莓采摘后,處理起來真頭疼。埋在土里吧,污染土壤;燒了吧,又污染空氣。”老李的困境,正是當前農村地膜污染問題的縮影。經他介紹,調研團隊探訪了商戶徐靈娥,她熱情地介紹了傳統地膜、農膜和生物降解地膜的異同,采訪最后徐靈娥向我們表達了當地農戶的訴求,“咱們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豐收,希望生物降解地膜的價格能夠降低一些,讓老百姓負擔得起。”

(圖為實踐團隊在草莓大棚實踐合影。劉鈺瑩 供圖)
基于上述兩個典型案例,湖北大學調研團隊深入分析了傳統地膜與新型地膜的利弊,并制定了針對性的推廣策略。他們通過舉辦講座、發放宣傳冊、現場示范等方式,向農戶們普及了新型地膜的知識和優勢。同時,團隊還積極聯系相關企業和政府部門,爭取政策扶持和資金補助,降低農戶使用新型地膜的成本。此次調研活動不僅讓湖北大學的學子們深入了解了農村環保的現狀與挑戰,也激發了他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與決心。他們表示,將繼續關注農村環保問題,用所學知識為鄉村振興戰略貢獻青春力量。湖北大學商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的這次調研行動,不僅為太平店鎮地膜污染治理與回收利用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也為推動農村環保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太平店鎮的田野上,因為有了這群青年學子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充滿希望與活力。他們的努力與付出,正逐步將這片古老的土地裝扮得更加美麗與富饒。
(通訊員 萬君垚)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