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醫脈,源遠流長】
江陰,古稱澄江,這座歷史悠久的小城自古便是中醫文化的沃土。從清代名醫柳寶詒,到南京中醫藥大學首任校長承淡安,再到國醫大師夏桂成,江陰澄江醫脈源遠流長,承載著豐富的中醫藥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僅僅是一種醫學技藝的延續,更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體現。為了進一步了解澄江流派及其非遺項目生存現狀,2024年7月17日“澄江醫脈”薪火實踐團小分隊來到江蘇省江陰市中醫醫院,圍繞澄江中醫非遺項目開展社會實踐調查。
【躬行調查:歷史的回響與現實的輝煌】
在實踐過程中“澄江醫脈”團隊的成員對澄江中醫非遺傳承人進行跟診學習、采訪并整理了采訪筆記,在名醫的親自指導下,隊員們學習了望聞問切的傳統診斷方法,感受了針灸治療的神奇效果。同時團隊成員對江陰當地居民及江陰市中醫院澄江中醫非遺項目診室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普通民眾對于澄江中醫的知曉、體驗和認可度,關注群眾反饋,并對部分患者進行專訪。【探訪名醫,傳承非遺】
團隊成員采訪了七位非遺傳承人,在采訪與跟診過程中,他們身上被歲月沉淀的中醫智慧與人文情懷,讓成員深感傳承中醫之責任重大。致和堂丸藥制作技藝
在采訪致和堂丸藥制作技藝傳承人劉伯生先生的過程中,隊員了解到了這項膏藥制作的流傳、發展、創新,深入探究了這項中醫傳統非遺的發展歷程,讓參與的隊員對這門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的綻放有了嶄新的認識。

朱氏診法:四診合參,洞察疾病之根本
花海兵老師既是朱氏診法的非遺傳承人,也是江陰市中醫院的副院長。他提到,朱氏診法傳承源于《內經》、《難經》,再發源于經方,經過歷代醫家的發展而形成,同時基于江陰當地的氣候與環境。中醫的臍腹診,通過搜集大量精準的數據以指導用藥乃至判斷預后。

朱氏針灸:針尖上的藝術,祛病強身之瑰寶
朱氏針灸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間,以治療喉科疾病為擅長,臨證時中藥、針灸并施,講究層層調治,有著療程短、痛苦少、費用低、恢復快的特點。團隊成員跟隨第七代傳承人朱曉華老師學習針灸技術。朱老師介紹道,朱氏針灸在臨床、臨證當中采取循經取穴中依靠中醫基礎理論來指導,秉承因人用針、因病取穴的原則,倡導經絡辨證,重視循經取穴,主張“寧失其穴、不失其經”的理念。

任氏瘍科:內外兼治,瘡瘍患者的福音
任勁松醫生給隊員講解了中醫外科在西醫外科的沖擊下面臨的巨大挑戰。為了應對挑戰,任氏瘍科的前輩們不僅改變疾病譜,也在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西醫外科的器械,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澄江皮膚病診療技藝:標本兼治,讓肌膚重煥光彩
“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高以紅老師引用了《理瀹駢文》中的話來解釋治法原理。正如老師所言“澄江皮膚病診療技藝的突出點,便是注重整體觀念,辯證加辨病結合,內治加外治結合,與倡導中西醫結合與外治。”中醫皮膚科的發展趨勢,便是中西結合的協同,以達到疾病治愈。

澄江針灸:疏通經絡,調理氣血,防治疾病
孔文良老師在采訪中提到,江陰被稱為澄江針灸學派的發源地,源于南京中醫藥大學的首任校長承淡安老先生。承淡安老先生被譽為現代針灸之父,一生為祖國的針灸事業、針灸學術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為了紀念承淡安老先生,便將其創立流派稱為澄江針灸學派。

江陰膏方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在采訪中,陳國寶醫生介紹了澄江膏方的亮點:嚴格一人一方,建立了膏方“身份證”制度以便于膏方追溯查詢‘在傳統罐裝、瓶裝基礎上進行技術革新,便于攜帶、保存、服用,劑量精準,滿足不同人群需求。

朱志峰老師耐心地為小隊成員介紹了澄江針傷五步法。針傷五步法分為一針、二揉、三牽、四扳、五貼藥,尤善治傷筋、頸肩腰背痛及關節紊亂等疾病。

【薪火相傳:新時代的使命與擔當】
江陰澄江醫脈,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卓越的醫學智慧,不僅見證了中醫藥學的輝煌歷程,更為現代醫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學習與研究資源。在大學這一知識的殿堂里,學子們更應珍視這份文化遺產,深入探索其醫學價值與精神內涵,傳承與發展中醫非遺。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