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日照7月28日電(通訊員 邱筱涵 )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對于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2024年7月28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耕海牧漁”實踐隊深入山東省威海市桑溝灣海洋牧場,開展實地調研考察。
明確理論概念,理解內涵精髓
實踐伊始,實踐隊員深入了解海洋膳食的要義。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位于廣東湛江市東海島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時指出,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種業是現代農業、漁業發展的基礎,要把這項工作做精做好。要大力發展深海養殖裝備和智慧漁業,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海洋經濟發展前景廣闊。近年來,我國加快建設“藍色糧倉”,大力發展現代海洋牧場。這不僅有利于推動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升級,更對提高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和居民健康飲食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圖為實踐隊員在桑溝灣海鮮牧場了解藍色膳食。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周鈺晴 供圖
深海探寶尋珍稀,耕海牧漁促發展
實踐隊深入人民群眾,踏入沿海海鮮市場,開啟了對“海洋膳食”全方面調查。走進海邊的海鮮市場,看到魚類、蝦類、貝類等海鮮琳瑯滿目,攤主將海虹、扇貝、牡蠣按照個頭、貨源堆成一座座小山。海鮮在居民飲食消費中憑借相對低廉的價格、鮮美的口感以及較近的區位獲得了絕佳優勢,展現出居民飲食結構中特有的“藍色食品”下蘊含的是新時代大食物觀的魅力,餐桌上各式各樣的水產品不僅豐富了飲食品類,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品質,更成為除傳統牛羊肉奶蛋外的第二種蛋白質來源,為居民均衡健康飲食保駕護航。實踐隊員了解到:沿海的海鮮需費量較大,海鮮市場、海鮮餐館在當地隨處可見。同時,沿海居民對“藍色食物”的消費及食用處于較高的水準,對于“藍色食物”的接受程度也普遍偏高,藍色食物占其飲食結構相當大的一部分。實踐隊員在走訪中認識到,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和低碳生活的關注度不斷提升,社會對藍色水產食物的態度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人們更加愿意嘗試“藍色食物”,“藍色食物”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圖為實踐隊員在海鮮市場了解藍色膳食。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周鈺晴 供圖
思過改錯促發展,總結經驗助提升
通過學習、走訪等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初步了解了“藍色食品”在沿海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藍色食品”消費概況。“藍色食物”如深海魚類、貝類和海藻等,由于其獨特的飲食營養價值備受關注。這些食物富含優質蛋白質、多不飽和脂肪酸和豐富的微量元素,有助于增強免疫力、維持心血管健康、促進大腦發育和改善皮膚質地,能夠實現更全面的營養均衡。同時,由于“藍色動物”的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較少,且養殖過程中對土地的占用也相對較少,減少了森林砍伐和土地開墾對大氣的碳排放。藍色水產食物的碳排放量相對較低。由此,“藍色食物”的地位也顯得愈發重要。
圖為實踐隊員在海洋牧場了解打撈情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周鈺晴 供圖
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消費者對健康膳食的關注日益提高,海洋膳食在未來具有顯著的發展潛力。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海洋食品需求,水產養殖技術將繼續向高效、環保方向發展。可持續捕撈技術將減少對非目標物種的誤捕,降低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加工和保存技術可以更好地保留海洋食品中的營養成分,同時延長保質期,便于遠距離運輸和銷售。同時,社會對環境保護的呼吁也將促使藍色水產食物產業朝著更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加強生態保護,促進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維護海洋生態平衡。海洋膳食的進一步開發為保障人民高質量飲食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藍色糧倉”的充實,將有助于滿足人民對鮮活水產、優質營養的需求,提高食品供應質量和多樣性。海洋膳食的開發不僅有利于農業結構的優化,也能夠為保障食品安全和改善民生福祉的發展增添新的動力,是發展海洋強國的發展新路。
圖為“耕海牧漁”實踐隊合照。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周鈺晴 供圖
-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