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槍易躲,“暗鍵難防”。在數字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互聯網為通訊信息的傳遞帶來了極大便利;但網絡空間的匿名性、隱秘性也使得網絡暴力這一社會問題日益凸顯。一份針對3591名受訪者進行的《有關網絡暴力認知態度網絡調查問卷》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自稱經歷過網絡暴力。網絡暴力不僅會給受害者帶來精神上的傷害,影響其正常的社會生活,更有甚者可能會危害社會的整體安全穩定。
由此可見,懲治網絡暴力、維護良好網絡環境已經迫在眉睫。然而,由于網絡暴力具有參與主體數量多、牽涉范圍廣、治理難度大等特點,依靠傳統司法程序進行治理的效果不盡人意。因此,近年來國家在北京、廣州、杭州試點建立互聯網法院,不斷探索治理網絡暴力、構建清朗網絡空間的新途徑。為了解互聯網法院在網暴治理工作中的司法實踐、更好探究網絡暴力信息綜合治理策略,2024年7月5日,武漢大學法學院“勿讓開腔,成為開槍——數字時代網暴治理”實踐隊奔赴廣州互聯網法院進行參觀和調研。
一、展廳參觀
7月5日上午,實踐隊前往廣州互聯網法院進行訪談調研。首先,廣州互聯網法院林北征法官帶領實踐隊成員參觀了廣州互聯網法院展廳,并通過智能屏幕向大家詳細介紹了廣州互聯網法院在打造多元解紛平臺、推動數字化法院建設和解決互聯網法律問題等方面的成效,帶領隊員們更全面地認識互聯網法院的職責和使命。
展廳分為“政治為本”、“公正為魂”“創新為源”和“科技為基”四個板塊。其中,“政治為本”板塊展示了廣州互聯網法院在黨建領域的成就,體現廣州互聯網法院過硬的專業水平與政治素養。“公正為魂”板塊展示了廣州互聯網法院審理的“麥某某訴法先生案”“全國首份人格權侵害禁令案”等典型案例,在林法官的細致講解中,實踐隊成員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互聯網法院運用數據化手段解決司法法律問題的獨特性和開創性。“創新為源”板塊與“科技為基”板塊描繪了廣州互聯網法院的未來發展藍圖,展示了“解紛資源‘引進來’”、“ZHI系統”等數字化解紛途徑,引發隊員們對于通過互聯網法院或信息化手段解決網絡暴力問題的新思考。此外,林法官還向隊員們講解了廣州互聯網法院已經投入使用的5G智審卡片以及E法亭司法便民服務終端,進一步展示了互聯網法院極簡訴訟和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
二、訪談調研
第二個環節是訪談調研,實踐隊有幸邀請到廣州互聯網法院的林北征、李佳法官及許燕玲、譚靜宜、呂巧慧法官助理分享其司法實務中的先進經驗和對于網絡暴力治理的見解。
首先,李法官向隊員們介紹了廣州互聯網法院受理涉“網絡暴力”案件的現狀。她指出當前涉“網絡暴力”案件雖然數量較多,但由于同時包含了侵犯人格權、名譽權等內容,存在著定性困難、識別困難的問題。隨后,林法官根據廣州互聯網法院在網絡暴力治理問題上的司法實踐經驗,進一步指出網絡暴力具有“匿名化”“參與主體眾多”和“多發于網絡社交平臺”的主要特點。接著,林法官結合傳統法院對數據信息反應滯后、職業化水軍泛濫等現象以及網絡暴力的行為取證等內容,指出確認網絡暴力案件中侵權責任的承擔者仍面臨多種挑戰,亟待探索新式的網暴治理路徑。
在訪談的過程中,隊員們還就“避風港原則”、“人格權禁令制度”等問題向法官們提出疑問。在其耐心解答中,隊員們了解到人格權禁令目前相關法律法規還有待完善,存在禁令發出時間與施暴時間存在時間差等問題。通過與法官們的深度訪談,實踐隊成員對于網絡暴力案件的復雜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也意識到防治網絡暴力案件應注重前端化解,在完善治理網絡暴力的司法制度的同時,探索并發展網絡暴力案件的多元解紛機制,落實網絡暴力信息的風險治理。
三、結語
通過本次調研考察,實踐隊不僅對數字信息化時代下司法的智能化、高效化、簡便化發展有了更為具象化的認識,而且通過深入的訪談交流,了解了通過互聯網法院治理網絡暴力信息的可能性和仍待完善之處,從而對調研課題有進一步的思考和認識。
將法治進步與技術發展相結合,是網絡暴力治理思維和防治路徑創新的關鍵。我們希望構建一個更加安全、公正、有序的網絡生態環境,讓法治之光普照虛擬世界,為守護每一位網絡公民的合法權益、繪就數字時代的美好藍圖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