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校園網西安7月19電(通訊員韓樂)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根據西安外國語大學的部署安排,結合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實際決定在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開展“探終南山之景,觀民俗之姿”——鄠邑縣農民畫發展現狀調查研究暑期實踐活動。
實踐團以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農民畫的發展保護為例,通過廣泛開展和參與展館參觀、藝術創作、專訪農民畫畫家、街頭采訪等實踐活動,探尋鄠邑農民畫歷史發展脈絡和現代性轉化,發揮民俗文化效能,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領會“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一步增強歷史自信、文化自信。
探秘:色彩與鄉土的交響
抵達鄠邑區后,實踐團直奔農民畫展覽館。一進入展廳,便被那滿墻斑斕的色彩所吸引。戶縣農民畫,以其鮮艷的色彩、質樸的構圖和深刻的鄉土情感,展現了農民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每一幅作品都是一幅生動的鄉村生活畫卷,無論是田間勞作的辛勤、節日慶典的歡樂,還是家庭生活的溫馨,都被農民畫家們以獨特的視角和手法呈現得淋漓盡致。
博物館。大學生校園網通訊員 李嘉欣 供圖
團隊成員們沿著展覽路線緩緩前行,時而駐足欣賞,時而低聲討論。他們被農民畫中的細節所打動,更被畫中所蘊含的深厚情感所感染。在解說員的引導下,他們深入了解了農民畫的發展歷程、藝術特點以及代表作品背后的故事,對這一藝術形式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交流:與藝術家的心靈碰撞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農民畫的創作過程與靈感來源,實踐團特別安排了一場與農民畫家的面對面交流活動。他們有幸邀請到了白瑞雪老師,一位在戶縣農民畫界享有盛譽的藝術家。白老師不僅展示了她的最新作品,還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創作心得與感悟。
在交流中,白老師強調,農民畫是她表達內心情感、反映鄉村生活的一種方式。她希望通過自己的畫筆,讓更多的人看到鄉村的美麗與和諧,感受到農民們的勤勞與智慧。她還鼓勵實踐團的成員們要用心去感受生活、觀察自然,從中汲取創作的靈感與力量。
白老師還表示,她將繼續努力創作更多優秀的農民畫作品,用畫筆記錄下這片土地上的點點滴滴和農民們的喜怒哀樂。“我希望我的畫作能夠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她說道,“讓更多的人通過我的畫作了解農民畫、了解農村、了解這片養育了我們的土地。”
實踐團對白老師的訪談。大學生校園網通訊員 李嘉欣 供圖
實踐:傳承的種子在播種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戶縣農民畫的發展脈絡以及具體的發展細節,實踐團成員特地制作了調查問卷,想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從戶縣當地村民的口中進一步了解農民畫。村民們非常熱情、耐心地填寫了調查問卷,還招呼著實踐團成員進屋坐,從他們的口中,實踐團同樣看到了農民畫的五彩斑斕,也看到了村民們發自內心的對農民畫的熱愛。
問卷發放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的村民。有的老人是農民畫的忠實粉絲,他們不僅自己收藏農民畫作品,還經常向家人和朋友介紹農民畫的獨特魅力;有的年輕人則對農民畫抱有好奇和探究的心態,他們希望通過這次問卷了解更多關于農民畫的知識和背后的故事。
在實踐團發放調查問卷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意外之喜,一些小朋友非常好奇,湊上前詢問,并且主動填寫調查問卷,還滔滔不絕地介紹著他們眼中的五彩斑斕的農民畫。從他們身上,實踐團也看到了農民畫未來繼續弘揚的希望。
小朋友填寫調查問卷。大學生校園網通訊員 代媛媛 供圖
展望: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之路
通過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了戶縣農民畫的獨特魅力與深遠影響。他們認識到,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畫不僅承載著農民們的情感與記憶,更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力量。
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們希望能夠繼續關注并支持農民畫的發展與創新。他們相信,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與審美觀念,農民畫將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同時,他們也呼吁更多的青年學子加入到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來,共同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與進步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