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黎族“技”憶,揭秘非遺面紗
海南黎族是海南的世居民族,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用雙手創造出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黎族的紡染織繡技藝。這項技藝不僅集紡、染、織、繡四大工藝于一體,更在絣染、雙面繡和單面提花等領域展現出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精湛技藝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海南黎族紡染織繡技藝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借助工具紡輪和踞織腰機,在黎族婦女中代代相傳,綿延不息。據史書記載,這項技藝已有3000年的悠久歷史,堪稱中國紡織藝術的瑰寶。從戰國時期開始,黎族先民們便已經掌握了利用棉花纖維紡織衣物的技術,在元代達到了鼎盛時期,“黎錦光輝艷若云”,至清代更是發展到了頂峰,“有十金一具者”遠銷于海內外。
黎族人民憑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創造了傳統紡染織繡這一古老技藝。黎族婦女使用紡染織繡技藝,借助紡輪和踞織腰機,織造出瑰麗華美的黎錦與服飾。
黎族紡染織繡技藝所織成的龍被是黎錦中的精品,體現了黎族該技藝的藝術成就。龍被是黎族文化的體現,同時也蘊含著漢族文化的意蘊,其紋樣豐富,包括龍、鳳、麒麟等,反映了黎族人民對自然的崇拜、對華夏祖先的敬仰,也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展望。黎族紡染織繡技藝所造就的黎族服飾不僅是一種日常著裝的選擇,更是黎族歷史文化的縮影與傳承。每逢黎族重大節日和重大事件時,黎族人們都會身穿黎族服飾,體現了黎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黎錦和服飾上的花紋圖案不僅具有高度的美學價值,更是區別黎族哈、杞、美孚、潤、賽五大方言族系的重要標志。
探幽黎族古技,傳承文化意蘊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里的非遺村文化體驗區是一個展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好地方。實踐隊員們在這里游覽了無紡館、麻紡館、棉紡館、龍被館等主題博物館,深刻感受到了黎族傳統紡染織繡這項手工技藝的獨特魅力。這種古老的手工藝不僅體現了黎族人民的智慧和審美,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實踐隊員也體驗了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中的染色工藝。
染色工藝不僅是黎族人民的結晶,也是中國民族紡織史上的“活化石”。其所染色的染料來源于自然,手法技藝獨特。絣染,又稱扎染,古稱“絞纈染”是黎族特有的染織技法。扎經染色也可以歸入絞纈工藝的范時,它是將整好經的絲線根據自身的想象力先進行扎染,然后再織造,這樣織出的花紋因不能完全對色而有一種朦朧的美感,很有特色。黎族染色技藝不僅體現黎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理念,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由于時代發展的變化,黎族染色技藝被運用到現代服飾上,人們可以根據自身想象力,親自動手制作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服飾。這也吸引了愈來愈多的人們前來了解黎族紡染織繡技藝,親身體驗服飾制作。賦予古技時代化,這無疑不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之一。
走進非遺世界,探索藝術傳遞之道
在游覽完主題博物館后,實踐隊員就如何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其的現狀對非物質手藝人楊豹師傅進行了一系列采訪。楊豹師傅自幼便沉浸在紡染織繡技藝的文化氛圍中,如今專注于該領域的染色工藝。從采訪中實踐隊員得知,黎族手藝人們與檳榔谷公司共同合作打造“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致力于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創造獨特的文旅產品,推動多元產業的相互促進。通過實施“文旅+教育”等創新模式,將黎族的紡、染、織、繡等傳統技藝呈現給廣大公眾。借助親身體驗和現場考察的機會,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并珍視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楊豹師傅表示,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緊跟數字化發展潮流。通過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力,積極展開宣傳活動,邀請一些具有影響力的網紅進行現場直播,以此激發網紅效應,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在宣傳的同時,也建立起官方網站讓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體驗到黎苗文化。虛擬旅游有效的減少了實地參觀的人數,減少了因游客過多展館的文物面臨破壞的威脅,文物遺產的保護通過在線游覽得以促進。同時,楊豹師傅也表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方面還需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將其運用于黎族紡染織繡這一技藝當中,也就是將技術與技藝內容相融合,但又要確保技術應用不會破壞歪曲原有文化內涵。
通過此次的深入調研,實踐隊員認識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也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重要性。隨著時代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時代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數字化保護不僅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為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