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技藝風采 感古之遺韻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海南省黎族婦女創造的集紡、染、織、繡于一體的紡織技藝,在絣染、雙面繡和單面提花等方面呈現技藝的精湛性和民族特色,并以口傳身授方式在黎族婦女中世代相傳。早在3000年前的殷商之際,我國南方百越族的一支“駱越人”遷入海南島,成為海南島的世居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黎族人民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黎族紡染織繡技藝的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迄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黎族先民就懂得用棉花纖維紡織衣裳。西漢時期,黎族棉紡業蓬勃興起,精美的“廣幅布”被征作為“歲貢”珍品。三國時期,黎族先民已會用“吉貝”絲綿制作,“五色斑布”。宋代,黎族棉織坊業十分發達,工藝精良,品種繁多,五色斑斕的花紋圖案,在中原地區久負盛名和深受喜愛。元代,黎族的棉紡織業發展到了興盛時期,“黎錦光輝艷若云”,對江浙一帶的棉紡織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促進作用。
七百多年前,民間世代相傳的黃道婆,浪跡江海天涯,在海南崖州(今三亞市崖城鎮水南村)向黎族學習棉紡織技藝,結合實踐進行改革創新,經過改進后的棉紡織藝形成一套“搟、彈、紡、織之具”提高紡織效率,成為我國著名的女紡織家。清代,黎族紡織業發展到了最鼎盛時期,黎族棉紡織名聲遠播,成為海內外重要的貿易產品。“黎飾、黎單、黎幕、黎布”“黎錦”等精品,價值之昂貴,“有十金一具者”遠銷于海內外?椢锖头椛系幕y圖案不僅具有高度的美學價值,還是區別黎族哈、杞、美孚、潤、賽五大方言族系的重要標志,在民間信仰、節慶、婚嫁、喪葬等民俗活動中有著獨特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
觀技藝風采 傳古之遺韻
7月21日下午,實踐隊員們來到了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里的非遺村文化體驗區。主要有無紡館、麻紡館、棉紡館、龍被館等主題博物館。經過實踐隊員們的逐一游覽,實踐隊員深刻感受到了黎族傳統紡染織繡這項手工技藝的獨樹一幟。這種古老的手工藝不僅體現了黎族人民的智慧和審美,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年代,黎族人通過圖案和符號在布料上記錄歷史、傳說和生活點滴。因此,每一件織物都是黎族文化的縮影,每一針一線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實踐隊員也認識到紡染織繡的過程是復雜而細致的。
首先,從選材開始,黎族聚居區有極為豐富的木棉、野麻等織品,所以通常選用棉、麻等天然材料。接著是紡紗,黎族婦女使用腳踏紡車將松散的棉絮纖維質捻成線,用于編織。
紡紗編織成錦是紡染織繡的關鍵環節。黎族婦女們一般使用踞織腰機和腳踏織機。其中踞織腰機是一種最古老、最簡單、傳承時間最久、流行范圍最廣的織布工具。黎族織錦的的圖案豐富多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不同的圖案、色彩和風格的黎錦曾是區分不同部落群體的重要標志,具有極其重要的人文價值。
染色是紡染織繡中的重要環節。黎族的染色技術歷史悠久,自先民們懂得植棉用棉的同時,就已經掌握了染色技藝。黎族的各種染料都取之于自然。其普遍使用的染料分別為自然植物木本和草本染料、動物血液調制的染料、天然礦物制作的染料。染色尤以扎染為主,織物通過結扎成型、浸泡、染色、拆線、清洗晾曬等環節,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效果。
最后是繡制,這一步驟是在已經織好的布料上進行的。黎族刺繡分為單面繡和雙面繡兩種,其中尤以白沙地區潤方言黎族的雙面繡最為著名。
與此同時提到黎族紡染織繡這項技藝,便不得不提到“龍被”這一珍品,它集紡織、印染、刺繡、織造等多種技藝并融合黎漢織繡為一體,在黎錦中技藝最為突出、文化藝術價值最高。實踐隊員在龍被館中觀賞了數幅龍被展品,無一不對龍被的精湛技藝贊嘆不已。海南省博物館副館長王輝山曾表示“龍被是黎族和漢族紡織文化融合的產物,即黎為錦,漢是花,兩者結合便是‘錦上添花’,代表黎錦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傳技藝風采 繼古之遺韻
在逐一游覽后,實踐隊員采訪了一位非物質手藝人——楊豹。實踐隊員詳細詢問了楊師傅所掌握的技藝的具體內容,深入了解了師傅的生活背景、學習經歷。同時還深入探討了在傳承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以及黎族紡染織繡的數字化進程等問題。
楊師傅表示傳承人們與檳榔谷公司共同合作打造“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秉承“挖掘、保護、傳承、弘揚海南黎苗文化,使其生生不息”的使命,進行“文旅融合”,打造特色產品,發展多產業融合,比如開展“文旅+教育”等模式,將黎族紡染織繡這一傳統技藝展示給大眾,通過親身體驗和實地考察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解到這一非物質文化。與此同時楊師傅也指出了所面臨的主要問題:第一是黎族紡染織繡這項傳統手工技藝依賴于老一輩工匠的口傳心授,缺乏系統的書面教材;第二是時間的問題,工藝制作得精細往往所需要的時間較長,人們很少會找一單獨時間學習這項技藝。第三是對于黎族紡染織繡學習的困難不僅僅是在于技術層面,還在于對黎族文化理解的深淺以及要擁有一個豐富的想象力。在談及數字化發展時,師傅表示目前已經采用社交媒體的方式,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上進行宣傳,并邀請一些網紅來進行打卡直播,發揮網紅效應。同時景區官網上也開始了在線游覽,為人們提供虛擬的游覽體驗,是促進黎族紡染織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重要方式。
通過此次的實踐調研活動,曲阜師范大學非遺探查隊對黎族紡染織繡這一傳統手工技藝有了深刻認識,讓實踐隊員感受到了黎族紡染織繡的文化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其的藝術性上,更在于其所承載的黎族的歷史文化。實踐隊員也學習到,通過綜合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和創新的營銷策略,可以極大地擴展景區的影響力,使更多的人前來了解黎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歷史才有現在,唯遺產才知興衰”在現代化發展飛快的時代下,保護和傳承非為物質文化遺產是至關重要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和傳承,更是對未來的責任與擔當,“唯有堅守民族根基,才能托得起民族未來”。在保護與傳承的同時,也要注重創新性的發展。利用數字化技術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當下的發展趨勢,通過數字化的發展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留其豐富的歷史特性時還增添了一份現代化,使得人們更好的感受非物質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