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惠民利民成果,領略美麗漁村風貌
實踐團隊抵達紅光新村后,經當地村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深入了解了該地區的經濟變遷史:20世紀80年代后,因漁近海資源枯竭,海上捕撈量下降,村委會引導村民調整產業結構,實施多種經營,帶頭承包海灘,開發淺海養殖,成功打破了漁民傳統捕撈觀念,居民生產收入大幅提高,如今村莊發展新模式,積極興辦旅游項目,紅光新村正發展成集捕撈、養殖、旅游、商業于一體的多元化經濟體,是經濟發展的典范。實踐隊員分為兩個小組,明確責任區域,分頭對紅光新村進行實地考察。實踐隊員自踏入村莊,便觀察到到一條公路從西到東貫穿全村,兩側房屋排列得井然有序,部分房屋巧妙地運用了木質圍欄,其間穿插著漁家景墻、晾曬的魚網以及海藻亭等有漁家特色的景觀元素。一位正在村內公共接水處取水的村民提及,近年來,村委會在美化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方面下足了功夫,進行了房屋的統一刷漆、綠化工程的實施以及漁家小院的精心整理,顯著改善了村莊的整體面貌。不僅如此,今年,在距離村莊以東兩公里處的紅光漁港還舉辦了墾利紅光開海儀式及開棱梭美食節,吸引了不少居民和外地游客參與。經熱心的居民介紹,社會實踐隊員獲悉,該村莊由紅光新村與老十五村合并組建而成,其土地權屬老十五村。在合并后的村落中,有部分非原住民漁民群體,因個人或家庭需求,選擇在東營地區謀求發展,由于缺乏宅基地,目前大多通過租賃原當地居民的房屋來解決居住問題,年租金大約在兩千元左右,現多數以捕撈為主要職業。
在人居環境建設方面,該村著重關注民生福祉,致力于為居民打造宜人的居住環境,已逐步構建起一個產業基礎好、生態環境優、具有文化魅力的美麗漁村。

圖為實踐隊員向紅光新村居民了解村內的發展狀況,并進行問卷訪談。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翟雨菲 供圖
海洋保育禁漁修整,展現多樣生計探索
在紅光新村實地調研中,實踐隊員們觀察到村莊內大部分居民并未在家中,有小部分居民則正忙著在家門口的水泥地上修補漁網。實踐隊員隨機采訪了兩名在家門口正在坐著修補漁網的居民,得知當前正處于為期四個月的禁漁期,九月份到十二月份為主要捕魚時間,但現在正開放了十天的海蜇捕撈期,不少漁民正在東邊碼頭上勞作,在家里的居民大多也正在修補漁網,這是一件相當繁瑣且漫長的工程。居民向社會實踐隊員介紹,禁漁期是漁船維修保養的黃金時期,因為無需出海捕魚,漁民們可以更加安心地投入到漁船的維護工作中。維修過程包括在船體涂抹桐油、抹灰以及修補船縫等步驟,其中修補船縫尤其需要技術與經驗,因此常常聘請經驗豐富的老木匠來完成。整個維修周期大約需要二十天,費用則因船只的受損情況而異,從幾千元至數萬元不等。在禁漁期的剩余時間里,漁民們會選擇打零工來補充收入,如前往附近的海參、海虹養殖區工作。同時,一位從事養殖業的居民向實踐隊員介紹,他承包了村里的約五十畝水域,主要在四月至十月養殖蝦類和海水魚類,一般各養殖戶的收獲日期不同,人手不夠時,養殖戶們會互相協助,或雇傭他人來幫忙。

圖為實踐隊員觀察當地漁民還未進行修補正在簡單晾曬的漁網。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浩宇 供圖
漁景漁俗熠熠生輝,漁旅融合繪就新篇
實踐隊員在本地漁民的建議下,前往村莊東部進行調研。該區域的民宿與漁家院均經過村莊的統一規劃與管理。在村莊東部的河畔,一條木質步道沿河蜿蜒,四周綠意盎然,一排排造型獨特的民宿整齊地沿河排列,其設計靈感汲取自漁船元素,內部設施一應俱全,可飽覽海岸景色。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民宿被命名為“漁家船屋”,旨在以漁村漁景,漁俗漁趣為主題,構建出“渤海漁村”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此外,村內還有地道的漁家院,提供多樣化的用餐環境,包括可容納16至20人的大型包間及多種規模的中小包間。美食方面,顧客可品嘗到新鮮捕撈的小魚小蝦、大鱸魚、蛤蜊(特別是大鐵蛤)、皮皮蝦,以及最具特色的牡蠣。村內不少居民曾以近海捕撈為生,但近海資源枯竭,網具油價上漲,工人工資隨之提高,一艘加滿油的漁船帶不回對等的收益,面對困境,村民們積極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轉向海灘和海域的貝類養殖、漁家樂旅游及商業經營等方向。此外,部分漁民還涉足自媒體領域,有效促進了當地漁產品銷售和旅游業的發展,為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圖為實踐隊員在漁船邊與紅光新村漁民交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姜新樂 供圖
本次實踐活動圓滿結束,通過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實踐隊員深入了解紅光新村的發展狀況,把握其特色鮮明的發展脈絡,在接下來的實踐工作中,實踐隊員將聚焦漁旅融合,系統分析漁民生計韌性的差異及其背后的多維度影響因素,以濱海旅游之路帶動鄉村振興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及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與數據,為新時代的發展篇章增添青春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