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考察當地對文化遺址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實踐團到達芒碭山后,依次參觀了西漢王陵墓群,劉邦斬蛇處、陳勝王陵、孔夫子避雨處、魯雨亭紀念館等歷史文化遺跡區。成員們看到一處處凝固的歷史遺址與當地自然風光巧妙融合,被轉化為符合現代社會的文化符號,深刻感受到了當地綠色文化、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與現代社會的深度融合。
隨后,實踐團對來往游客發放調查問卷,并對導游、當地居民等進行采訪,具體了解該區域的旅游和文化傳播情況,對該地區文旅發展對當地居民就業、環境建設、精神生活等進行深入考察。

近年來,芒山鎮按照挖掘好、保護好、傳承好的總要求,對漢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漢文化轉為可見可感可體驗的旅游產品,持續推進“旅游+文化+演藝”模式,以“漢文化”為核心,開發了穿漢服、研漢字、習漢禮、賞漢舞、食漢宴等漢文化體驗活動;編排了大型歷史情景劇《劉邦斬蛇》等文藝節目;推出活字印刷、古法造紙、拓印等漢文化體驗項目,同時,打造了全國首個“互聯網+漢文化”智慧景區,與學校聯動組織漢文化研學。傳統文化的雙創發展和鄉村振興緊密契合,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為了更深一步考察芒山鎮的鄉村發展情況。下午,實踐團成員來到芒山鎮的夏莊村及周邊村落進行調研。
芒山鎮各村立足于綠色發展,搭上漢文化旅游發展的便車,從工業采石回歸到生態特色農業,因地制宜種植特色林果,整合山杏、山桃、紅薯、草莓等“山”字頭特色農業,果農變導游,果園變游園。“一村一品”建設芒山石雕、黑陶傳統工藝集中加工基地或產業園,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
實踐團來到夏莊村時,村民們正在路口擺攤售賣水果,品種豐富的山桃和芒碭山梨琳瑯滿目。一位大姐向我們成員,村民們的水果都是自產自銷,她家專門以經營果園為生,她們在山上種植了各類品種的特色水果,旅游旺季果園生意興隆。一位75歲老奶奶告訴成員,她主要在農閑時出來擺攤售賣,平時還會編織漢服流蘇穗子用來補貼家用。村子里像她這樣邊耕地、邊售賣農產品、邊做一些漢文化產品邊角料的村民還有很多。在周邊村落,成員們還看到村民在售賣石雕工藝,賣農產品和非遺產品提高收入的同時,也用文旅產品傳播傳統文化。村口小小的集市,生動展現了當地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促進與融合。

“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曾經的采石場,現如今成為當地觀光旅游和富民增收的“錢袋子”,芒山鎮將文化資源、旅游資源、生態資源、特色農業結合起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芒山鎮經濟與文化發展聯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當之無愧是文旅發展和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光輝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