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團隊成員抵達三八線沙海老兵紀念園 黃淑娣攝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四十七團的老兵集體請戰,但上級讓戰士們繼續屯墾戍邊,生前未能到“三八線”是老兵們一生的遺憾。為彌補這一遺憾,他們在二連開墾出一塊寬300米、長800米的墓地,并給這塊地取名為“三八線”。紀念園內,三百余名沙海老兵長眠于此。雖生不得親臨戰場,但死一定要死在前線,這是沙海老兵們一致的夙愿。
圖為團隊成員瞻仰沙海老兵紀念碑 黃淑娣攝
入園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醒目的石碑,五角星下沙海老兵紀念碑這幾個字熠熠生輝,仿佛在訴說老兵們光輝的革命歷程與耀眼的青春歲月。石碑后面是鐫刻著長眠于此的老兵姓名的沙海老兵紀念墻,他們只是無數屯墾戍邊、奉獻兵團的沙海老兵中的一部分。老兵們沒有辜負黨和國家對他們的期望,他們英勇無畏、無私奉獻的精神也將永遠被黨和人民銘記和傳承。
圖為團隊成員敬仰沙海老兵紀念墻 張子陽攝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實踐團隊在瞻仰烈士陵園時發現,老兵們不僅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邊疆也把他們的后代留在了邊疆。原四十七團團長王二春的兒子王亞平有7次離開四十七團的機會,都被王二春攔了下來。王二春說:“兵團事業需要后人接續奮斗,兵團精神要一代代傳承下去,那么多老兵的子女都留在了這里,我的子女更不能走。”后來,王二春的兒子王亞平一直在十四師干到退休,現在王二春的孫女也留在了十四師工作。這是老兵精神的生動體現,也是老兵精神賡續的精神動能。他們是無數為祖國戍守邊疆、無私奉獻的世代兵團人的縮影,也是建設繁榮富強國家的中堅力量。青山處處埋忠骨,這些為國家安全而英勇奮斗的老兵們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日光傾瀉,暖意浸身,團隊成員們駐立碑前,莊重地許下承諾,自己今后一定會傳承并發揚老兵精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惜今天的和平與安寧,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