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脈傳承 -走近后河古戲傳承人
“濯河水清又清,古鎮石板街梆梆硬,濯水生意好得很,滿街滿巷生意人……”一段段優美的后河古戲獨有的唱腔透過古鎮的小巷,飄進了人們的心中。
后河古戲是由湖北漢劇、湖南南戲與江西的昆山腔交融、創新后形成的。明朝的“趕蠻拓業”和清初的“湖廣填川”期間,大批外地移民遷至濯水后,漢戲與南戲相撞并與昆山腔相融合,最終形成了濯水獨有的后河古戲。
徐余清女士,這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河古戲的傳承人,用她細膩的聲音和深情的演繹,為我們緩緩揭開后河古戲神秘而輝煌的篇章。
徐女士的家族世代與后河古戲結緣,她從小就在戲曲的熏陶下長大。耳濡目染中,她對后河古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著年歲的增長,經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這份對后河古戲的喜愛逐漸生根發芽,最終成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幾十年如一日,她始終堅持著對后河古戲的傳承與發揚。在技藝上,她熟練掌握了南路、北路各、快二流、慢二流、扣扣、尖子、四平調、倒板等多板調唱法。“后河古戲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精神的寄托。”徐余清女士在接受采訪時深情地說,“我的家族與后河古戲有著不解之緣,我從小就在戲曲的熏陶下成長,對它有著深厚的感情。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這門藝術,讓它在新時代繼續傳承下去。”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采訪后河古戲傳承人徐余清女士。 鄭詩漫 攝
古韻悠揚-戲里戲外皆真情
在徐余清女士的眼中,后河古戲不僅僅是一種表演藝術,更是一種生活哲學和精神食糧。她深知,這門古老藝術的傳承,對于唱戲人和聽戲人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徐余清女士為實踐團隊員分享了自己的一個小習慣,她說:“每天早晨我醒來時,我都會唱幾句后河古戲的片段。”后河戲給徐女士帶來的不僅是身心上的愉悅,一曲唱罷,其中蘊含的曲韻將她所有的疲憊與煩惱都消散無蹤。
她的聲音中透露出對后河古戲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唱戲,對于她來說,是一種心靈的洗滌,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
為了讓實踐團成員更好地體會到這種精神上的滋養,徐余清女士傳授了一些簡單的后河古戲唱段,也教授了唱戲時的手勢——蘭花指。她帶領實踐團隊員唱起了“盛世華章開太平,濯水人民拍手稱快,好氣派……”。這不僅是對后河古戲的傳承,更是對團隊成員精神世界的一次洗禮。她希望通過這樣的教學,讓更多人了解和體驗后河古戲的獨特魅力。
對于聽戲的人來說,后河古戲的意義同樣非凡。徐女士解釋道,后河古戲唱的是生活中的真善美,是為人民謀利的故事。它傳遞的是一種精神力量,讓人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正義的力量。每一個角色、每一段唱詞,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與情感共鳴,給予人們無盡的精神力量與鼓舞。

圖為徐余清女士為實踐團成員分享自己之前的表演戲曲圖片。鄭詩漫 攝
何去何從—賡續后河戲脈
實踐團通過訪談了解到,后河戲曲自1982年洪澇之后歇業了一段時間, 隨后幾經波折,雖有中斷延續、興廢變遷,但正是非遺傳承人的身體力行,迎難而上,將傳統戲曲保存傳承了下來;正是懷著熱愛可抵歲月漫長的信念,后河戲秉承著“天理良心”的準則,在戲曲的感召下弘揚了“真善美”的社會理想。縱使在對年輕一代的培養上,她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鼓勵年輕人積極傳承后河古戲,但現如今,后河戲已面臨著無人傳承的困境。即使在濯水縣中學開設有后河戲的課程,但面對著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們也難以對后河戲傾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當實踐團詢問徐女士對青年人的寄語時,她如是說:“希望不要把戲丟了,年輕人努力的學,其實也不難,作為一個戲劇人,只要年輕人愿意學,我也會盡我所能的傳授下去。”在這個社會人心變遷的時代,如何將戲脈傳遞下去,不僅僅需要傳承人的堅守,還需要倚靠政策的支持。打破困境,規劃先行,精準施策,地區政府仍需要加大力度對非遺戲曲的保護和傳承,才能夠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繼承下去,從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時代內涵與后河戲的合理內核結合,面向新時代,面向世界,重新將中華戲曲發揚光大。

圖為后河古戲傳承人徐余清女士、文化中心候老師與實踐團成員大合照。鄭詩漫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