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河唱響千年韻 聆聽濯水人間情
7月15日上午, “靈啟濯水,尋脈黔行"實踐團成員通過對后河戲的體驗、欣賞,學習、領悟古鎮的民間藝術、傳統習俗,深刻地感受了到后河戲的魅力。后河戲是由多地域多民族的文化融合發展而成的獨特藝術和音樂形式,已成為黔江地區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實踐團成員采訪了后河古戲傳承人徐余清并學習戲曲腔調,徐余清老師向實踐團成員講述了濯水后河戲的歷史演變、唱腔特色、走臺動作,并提供了相關圖像資料。此外,徐余清老師親自教授實踐團成員進行了簡單的戲曲動作腔調,使實踐成員在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后河戲的獨特魅力,讓傳統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

圖為徐余清老師在濯水古鎮戲樓向實踐團成員表演后河古戲。鄭詩漫 攝
賡續紅色血脈 書寫時代華章
實踐團踏入紅軍渡廣場,致力于追尋英雄先烈的足跡,延續紅色血脈,深入探尋濯水古鎮所蘊含的紅色故事。在濯水古鎮文化中心侯老師的引領下,實踐團成員抵達了紅軍渡所在之處。通過了解和學習,實踐團隊的成員們深刻認知到革命事業推進過程的艱難曲折,以及革命先輩們所展現出的無畏英勇。在實踐團成員們心中埋下了一顆紅色的種子,“延續紅色血脈”這一使命的進程中,不但要樹立遠大的志向,如同鴻鵠一般志存高遠,還要充分施展自身的才能,像鯤鵬展翅高飛。同時,應當將紅色精神與個人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力爭成為時代中有所作為的青年,不辜負美好的青春時光。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侯老師的帶領下參觀紅軍渡廣場,追尋革命足跡,沐浴濯水古鎮的革命光輝。鄭詩漫 攝
民俗越千年 文化韻無窮
實踐團來到位于濯水古鎮的渝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參觀渝東南片區民俗和風俗文化。學習文化,對傳承古老的民間藝術、傳統習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實踐團成員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深入了解了部分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民俗館內陳列著各種各樣的民俗產品,無論是被譽為“土家之花”的西蘭卡普,還是代表著龍鳳呈祥、百年好合的美好祝愿的龍鳳燭,亦或者承載著土家族歷史記憶和民族精神的牛皮鼓,每一件民俗產品都體現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在參觀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對當地的吃食、婚嫁、祭祀和節日習俗等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親自感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增強了實踐團成員對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圖為渝東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工作人員為實踐團成員講解非遺文化。鄭詩漫 攝
觀石雞坨陶藝 弘揚工匠精神
7月15日下午,實踐團前往濯水鎮三門社區石雞坨土陶生產地探索石雞坨土陶發展過程和制作方式,實踐團成員通過采訪石雞坨土陶技藝傳承人劉沛良以及體驗土陶制作,對石雞坨土陶工藝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在采訪劉沛良老師的過程中,他談到,土陶制作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更需要一份堅守和熱愛,要樹立工匠精神,用嚴謹踏實的態度來要求自己。他特別提到,在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石雞坨土陶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煥發新生。“政策來了,資金也就來了。”這不僅為石雞坨土陶提供資金上的扶持,更吸引了當地許多居民通過學習土陶制作手藝實現脫貧,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圖為實踐團成員對石雞坨土陶傳承人劉沛良老師進行采訪。鄭詩漫 供圖

圖為石雞坨土陶傳承人劉沛良老師與實踐團成員合影。鄭詩漫 供圖
在今天的實踐活動中,實踐團的成員們揭開了厚重的歷史畫卷,親身領略到了那些流傳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與深度。實踐團成員深入挖掘濯水古鎮那些被歲月磨礪卻依舊熠熠生輝的文化瑰寶,領略濯水鎮獨特的風土人情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探索與實踐的道路上,實踐團成員將用自己的每一份努力為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愿濯水古鎮的鄉村振興故事如涓涓細流匯聚成浩渺江海,激勵更多的人投身于這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共同書寫屬于濯水鎮的壯麗篇章,讓濯水鎮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