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古韻,探秘涇縣黃田:一場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的浪漫邂逅"
——合肥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走進黃田
——合肥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走進黃田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下,為挖掘古村落潛力,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7月10日下午,合肥大學“合”你青春助力,“涇”彩鄉村振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重點團隊來到了黃田古村落,開啟了涇縣人文探索之旅。



而后,穿過小巷來到了思永堂,欣賞到朱永芳的畫展,了解了徽派建筑設天井的慣例,以及多以浮雕、木雕、磚雕等裝飾房屋的特點。走過石橋,團隊成員來到人民公社,也是電視劇《大江大河》的取景地之一,從外圍墻上的牌匾到建筑墻體上的雕飾與宣語,都充滿了時
感在聚星堂門口,講解員介紹,聚星堂由燕侯府君朱武勲偕其兄朱武烈于乾隆十三年所建,歷史悠久。皖南廣傳的順口溜:“溪頭的干子、榔橋的傘、黃田的姑娘不用搟”,就出自此堂。接著,團隊成員們來到了朱家祠堂——“旗峰公家廟”,又名敦睦堂,該祠堂建于康熙年間,由于當地人講究“紅白分開”,所以祠堂左右各有一支分祠,分辦紅白喜事,門口有一對抱鼓石,流傳久遠。

在去往“洋船屋”的路上,團隊成員得知,涇縣依靠其自然環境和人文特色,打造了獨特的“四色涇縣”,分別為紅色、白色、綠色、灰色。紅色代表當地的紅色歷史資源——新四軍紅色文化;白色代表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宣紙;綠色則象征著涇縣獨特的自然環境風光;灰色代表黃田村落這樣的徽派建筑。紅白綠灰四色相互交融,匯聚成了涇縣獨特的人文歷史和自然風光。最后來到獨特的“洋船屋”門前,該屋又名篤誠堂,是由黃田鹽茶商朱一喬,朱宗懷父子為80歲的母親所建造,呈船型。據悉,黃田村也是先根據地形地勢而設計的形似一艘大船的村落,這使得“洋船屋”成為黃田村的獨特標識。如今,朱氏后人仍生活在此,他們延續朱家人經商的本領經驗,從事旅游行業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本次“黃田之旅”,團隊成員們探索了黃田村落古樸的鄉村風貌,更加深刻地感受了當地的歷史人文,親眼見證了黃田村民在厚重的歷史背景下的幸福生活。至此,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的征途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