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潮涌動,文化鑄魂”,探索文化基因,共筑鄉村振興
——合肥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赴涇縣之行
為深入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積極助力涇縣鄉村振興。7月9日,合肥大學“合”你青春助力,“涇”彩鄉村振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重點團隊開啟了涇縣的紅色文化探索之旅。
——合肥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赴涇縣之行
走進涇縣云嶺,重溫紅色文化


7 月 9 日上午,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團隊走進涇縣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和新四軍軍部大會堂,展開了一場意義非凡的紅色之旅。
跟隨著講解員的步伐,團隊仔細聆聽抗戰歷史。團隊參觀了司令部舊址“種墨園”、云嶺碑園和“大夫第”。講解員介紹,“種墨園”整體結構宛如船形,上方設有天井,是典型徽派建筑,既具通風采光效果,又蘊含著“四水歸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美好寓意。她著重強調,“大夫第”的水墨花磚墻具有千年不沾灰、不結蜘蛛網的特點,已被納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后,團隊成員移步至新四軍
軍部大會堂。這里曾是新四軍當時召開各種大型會議和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主要場所。
當時的戰備糧,如今的致富路

而后,團隊來到紅旅小鎮,走進云嶺星火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的鍋巴生產工廠,親眼見證了云嶺鍋巴的生產過程。涇縣云嶺作為新四軍軍部舊址所在地,對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取得優異戰績做出了重大貢獻,而有著“北有黃橋燒餅,南有云嶺鍋巴”美譽的云嶺鍋巴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團隊成員來到了鍋巴生產車間二樓的參觀通道,從拆封大米包裝到蒸熟大米,再到全自動化的烘干大米、制成鍋巴以及最后人工分裝和打包,云嶺鍋巴的制作流程盡收眼底。


參觀結束,團隊有幸采訪到云嶺星火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王靜華。他介紹,皖南地區家家戶戶都有做鍋巴的習慣,又因以前交通不便,外出勞作路途遠,所以鍋巴作為干糧被隨身攜帶。由此云嶺鍋巴成為了抗戰時期新四軍的戰備糧。“我爺爺當年是教書先生,就是他組織周圍百姓為新四軍收集鍋巴作為戰備糧”。云嶺鍋巴成為商品后已經進行了六次技術改革,這樣一個有著300人在崗、年產量上億的工廠,對云嶺鎮的鄉村振興起著帶頭作用,王靜華提到,正是因為云嶺鍋巴銷往全國后帶動了當地運輸業的發展,幫助解決了云嶺發貨難的問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云嶺鍋巴同時也助推了云嶺的文旅發展,吸引著游客前往云嶺了解鍋巴與新四軍之間的故事。此外,王靜華分享了食用云嶺鍋巴的妙招,由于云嶺鍋巴是非油炸、非膨化的大米鍋巴,口感偏硬,所以泡湯吃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品味三吳藝術,領略茂林人文

7月9日下午,團隊參觀了三吳紀念館,共同領略了涇縣茂林的獨特魅力。
三吳紀念館作為社會科學類名人專題紀念館,館內藏品豐富,包括石器、陶器、字畫等珍貴文物,共計450件/套,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團隊依次參觀了序廳、三吳展廳、尾廳。在“吳作人”展廳中,講解員著重介紹了鎮館之寶——書法作品“風華正茂”,這幅字代表了吳作人高超的藝術造詣。團隊成員也欣賞到了書法家吳玉如的諸多墨寶,了解了作家吳組緗的生平事跡。最后在尾廳,講解員從人文茂林出發,介紹了基于天干地支形成的“茂林十二碗”。三吳紀念館作為茂林鎮的一張文化名片,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
前來參觀。

探尋歷史古跡,感悟紅色文化魅力

7月9日下午,團隊來到了茂林鎮,探訪了吳氏宗祠、“41.1.7”廣場、尚友堂。
革命資源,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 “41.1.7”廣場是為紀念皖南事變而建成,在這里,成員們閱讀了“皖南事變發生地,標志物落成記”紀念墻,體會到先輩們的革命精神。 團隊成員來到吳氏宗祠,門口的四塊御賜牌匾讓成員感受到祠堂的歷史底蘊;走進宗祠,講解員向成員們介紹了祠堂內墻上所嵌的“忠孝節義”四個大字。最后,團隊成員來到了藏在巷子里的尚友堂,實地感受院內百年古樹和八角門
的獨特魅力。

在一日的紅色文化探訪中,團隊成員在歷史的回溯中汲取力量,在鄉村的實地探訪中展望未來。合肥大學“合”你青春助力,“涇”彩鄉村振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重點團隊將在未來的旅途中為助力涇縣的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撰稿人:陳湘怡 許彬媛 胡玉婉 昝俊豪
攝影:徐文慶 虞睿揚 賈凱淞 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