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發生在1937年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占領南京后,對該市進行了長達六周的殘暴屠殺,據統計,當時有30萬無辜平民遭受殺戮。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留下了深刻的傷痛和警示。為了紀念遇難的中國人民,1985年8月15日,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建成。2024年1月20日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紅鯉尋螢”實踐隊成員丁寧參觀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整個博物館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史料陳列館。在館內,最先看到的就是葬坑,坑內的白骨隨意凌亂地堆疊在一起,在施暴者眼里,這些人不是同類,而是可以被所以處置的物品。我的思緒仿佛回到了幾十年前,親眼目睹了施暴者猙獰的面孔和受難者一聲聲悲痛的呼救。
在黑暗中,也有一些人努力發揮自己的光和熱,照亮前行的路。約翰·拉貝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拉貝是德國人,時任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的南京安全區主席。在日軍侵略侵略南京之際,拉貝呼吁各國代表,打開了安全區的大門,無數南京同胞在侵華日軍制造慘案之前涌入了國際安全區,僅約翰拉貝的住處,同時也是“西門子難民收容所”中就收容了超600人。在國際安全區中共有大大小小25個收容所,總共容納了25萬中國同胞。日后他所書寫的《拉貝日記》也被認為是用來研究南京慘案的記錄最為完整的資料。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建設以告慰逝者、教育后人為宗旨,館內陳列著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和圖片,如幸存者的口述歷史、遇難者遺物、各國政府和友好團體贈送的物品等。這些珍貴的資料和實物再現了當年的場景,讓人們看到了那段歷史的真相,見證了中國人民為自由和和平而奮斗的歷史,不僅具有歷史價值,更是國家和民族的紀念碑,展示了中國人民的英勇事跡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同時,它也是中國反法西斯戰爭的見證者,具有重要的國際紀念意義。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對當代社會有著深刻的啟示和教育意義。它讓人們深刻認識到和平的可貴和寶貴,也教育未來的后人牢記歷史,維護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