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3日,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興’花田產業,‘城'共富目標”實踐服務團分別走訪了興城村、天明村和桃園村,對海寧市鄉村振興、探索共同富裕致富之路、促進鄉村發展以及村民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
興城村依托“美洋洋”鄉村文旅綜合體在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為本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實現產業發展帶動地區就業。為更好的了解興城村發展成果,實踐服務團在興城村匠人工坊親身感受了竹編項目,在聆聽竹編文化與制作竹編制品的過程中,進一步領悟到了竹編精細工藝和獨特質感。興城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綜合體和農業產業,讓小村莊煥發出新的活力的同時走出了屬于自己的鄉村振興道路,為村民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和希望,也為其他村實現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路徑和希望。
實踐服務團還考察了天明村,探索了天明村的鄉村振興模式——花卉共富工坊。近幾年,天明村通過扶持政策、整合土地資源加大土地利用率、做好垃圾分類,將天明村的致富目標擺在了每一個村民的面前:明確將花卉種植作為主要產業,依靠發展花卉產業帶動村經濟增長,最終實現鄉村振興。但傳統的花卉產業難以實現這一目標,為此天明村特別引進花卉種植和盆景種植的專業團隊,利用現代技術提高花卉培養能力,實現村花卉出產的質量和數量雙飛躍;除此之外,天明村還利用專業團隊,依托國家政策發展了現代化的高效農業。除了天明村重點發展花卉種植外,桃園村同樣找到了依靠花卉種植實現共富這一路徑。但與天明村相比,桃園村的共富花坊——塔莎的花園探索了其他的路徑,更專注電商模式:塔莎園藝通過打造“農業創新”和“創意農業”樣板模范,為“產業創新”提供支持。整體以互聯網模式實現花卉生產、應用、銷售、培訓一體化,通過培育本地供應商,帶動村民致富。
實踐服務團通過走訪興城村、天明村和桃園村深入了解了海寧市在推動鄉村振興、培育“藝村藝品”精神共富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此次實踐讓團隊成員從課堂走向實踐,親身感受海寧市各村實現鄉村振興的不同歷選擇,也深刻認識到“精神富有”對于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例如桃園村在村史館中陳列了桃園村的歷史文化名人和整個發展歷程,將文學作品、實物與現代技術結合,生動展現出桃園村的發展歷程、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以及民生建設等,充分證明“精神”是共同富裕最亮底色之一。社會實踐雖然短暫,但三天的所見所聞幫助實踐服務團更好地了解當地村民的需求和問題。同時,這些信息也有助于更深入的了解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