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伊始,王一心老師向同學們展示不同地區的花燈圖片并引導學生進行分辨,以圖片導入課程培育學生圖像識讀素養,提升學生圖像識讀的能力。在積極的引導下一同總結出忠信花燈的獨特之處,達到對忠信花燈具備初步認識的目的。其后,通過播放花燈紀錄片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忠信花燈的精美制作程序與背后所蘊含的文化風俗。

圖1 老師引導學生分辨忠信花燈
經過圖片導入和視頻展示,學生們從漠不了解進入到萌生出強烈的好奇心階段。一心老師繼續以繪聲繪色講解的形式講授忠信花燈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借助多媒體平臺形象地介紹其工藝特色與制作程序。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揭示出忠信花燈的傳統文化內涵,以及時代賦予的新寓意。在總結性講解后,展開了一場簡單的師生互動——“忠信非遺知多少”知識競答,意在檢驗學生對前面所講所學的非遺文化的掌握程度。競答過程積極流暢,體現出學生對忠信花燈的強烈認同感與較高的課堂學習效率。緊接著迎來了本課程最鮮活、多彩的環節——手工時刻。學生們分組分工合作,靈活調動前面所學知識與積極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寄寓,共同搭建忠信花燈骨架,并創作花燈的燈身紋樣與圖案。在動手勞動中提升審美意識,將美的鑒賞融入生活與實踐中。學生們運用剪紙、彩繪、黏貼等方式,在主動熱烈的展示中總結出:山水花鳥、連年有余、節節高升、和合美滿等美好生活圖景。

圖2 學生展示其創作的圖樣寓意為連年有余、山水花鳥
“勞美融合”助薪傳,“鄉”約非遺韻悠揚。忠信花燈表達著生命的禮贊,對生活的向往,用樸素真摯的情懷抒發對國家的祝福與民族的希望。課程走入尾聲,一心老師鼓勵同學們利用業余時間去切身探尋忠信花燈,走訪忠信非遺場館,去親身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溫度。也啟示著教育在美的觀賞和勞動實踐的共同作用下,更好地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傳承中融入時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