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揚州博物館新聞稿
時空穿越隧道,領略文化揚州——記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會計金融學院學生朱璇參加揚州博物館。

為拓展學生知識,加深學生對揚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了解,7月26日上午,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會計金融的學生們自主帶領一些學生去往揚州博物館。
揚州雙博館,由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新館組成。根據該博物館自己說法,雙博館的建筑外型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建筑與自然交融合一的設計理念。不過這一點我是沒看出來。具體的參觀過程是這樣的,先去一樓,看了中共建黨九十周年書畫展,這一部分比較無聊。然后去了二樓,那里是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以及書畫廳、國寶廳、古代雕刻藝術展等等。最后去了三樓,是揚州博物館。主要介紹的是揚州歷史之類的,每個城市的博物館都差不多這樣。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與其他書寫材料相比,紙的表面平滑,潔白受墨,還可染色;幅面寬大,容字較多,又便于裁剪,做成各種型制;柔軟耐折,可任意舒卷,便于攜帶與存放;壽命長,易于保存;造紙原料易尋,價格低廉;用途廣泛,既可作書寫、印刷之用,又可用作包裝材料等。這些無可比擬的優點,使得紙一經發明,便經久不衰,且傳播世界各地,為世人所鐘情。
從考古發掘的文物可知,早期的紙是由植物纖維(麻類)制成,因而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所說的“紙,絮,一曰苫也”中的“絮”指的就是麻纖維。1933年,北京大學教授黃文弼先生在新疆羅布泊漢烽燧遺址首次發現一片麻紙,“同時出土者有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之木簡,為漢宣帝年號,則此紙亦為西漢故物也”。直至1990年,學者們在新疆、陜西、甘肅等地先后八次發現西漢初年至末年制造的麻紙,時間均在東漢蔡倫“造紙”之前。到了東漢,蔡倫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制造麻紙技術的經驗并進行技術革新,組織生產了一批質量更好的麻紙。不僅如此,他還突破了木本韌皮纖維的造紙技術,主持研制成功楮皮紙,使得造紙原料更為廣泛,推動了造紙術與造紙業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除麻紙、楮皮紙外,又制造出桑皮和藤皮紙;中原地區則普遍使用竹簾床模具抄造,使得紙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書寫材料。隋唐五代時期是麻紙的全盛時期,而雕版印刷的發明更進一步促進了紙業的興旺。唐末南方制造出竹紙,這一時期還發明了在色紙面上飾以金銀粉的金花紙、水紋紙和砑花紙。宋元時期皮紙與竹紙由于技術的進步而成為主要紙類,麻紙則因原料問題開始衰落。明朝是造紙術的集大成階段,其技術也被宋應星在《天工開物·殺青》中記載下來。中國造紙術在發明之后,開始向外傳播到世界各地。
這些都是我和我的同學們一起在揚州博物館觀看后的想法,去看了之后深刻的讓我感覺到中國非遺的震撼與不可思議,在古人這么落后的時代,都可以有這么先進的思想。這一趟博物館里面的非遺文化,實在是不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