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泉城”美譽的濟南,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其中所蘊含的齊魯文化更是其精華所在。為了探尋、挖掘并傳承濟南所蘊含的齊魯文化,7月21日上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齊魯山河實踐隊來到了濟南大明湖公園進行社會實踐,在自然與人文景觀中探尋齊魯文化的奧秘。
上午八時許,實踐隊一行人來到了大明湖公園北門,穿過古樸而厚重的北門城墻,入目便是一樽大鼎矗立在正前方,后有石刻壁畫,實踐隊員們認真研讀了壁畫上的故事,發現濟南與北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之間的不解之緣,壁畫正是講述了曾鞏在濟南任職期間深受百姓愛戴,任期結束,百姓不舍送別的場景。
穿過竹林幽徑,隊員們來到了大明湖畔,清風徐來,隨處可見湖畔的垂柳和別具特色的座椅,座椅設計巧妙,將大明湖的水波融入設計,別具一格,放眼望去,環湖可謂是三步一柳,五步一椅,將公園的人文情懷推向極致。去看湖中泛起的綠波、湖上四面綻放的荷花、岸上給錦鯉喂食的阿姨、休憩或者鍛煉的老人和小孩構成了一幅靜謐安樂的畫面,沒有喧鬧,沒有擁擠,濟南的夏日大明湖是從容且和諧的。
環湖而行,湖邊零散坐落著古時的亭臺樓閣:元代所建、明清重修的北極閣可瞭望大明湖風光,感應井泉寄托著古時和今日人們美好的祝愿,南豐祠表達了百姓對曾公的感念,藕神祠表現了百姓對于荷花的喜愛,南豐戲樓更是濟南戲曲文化重要的弘揚之地。隊員們一邊游覽一邊時不時討論著關于景觀的感想,對于大明湖蘊含的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
跨湖游覽,隊員們驚奇地發現,大明湖的橋不僅數量多,大小不一,而且都各具特色,后來隊員們在景區介紹中發現,大明湖的橋在歷史上有“七橋風月”之稱,七橋分別為芙蓉橋、百花橋、秋柳橋、水西橋、鵲華橋、湖西橋、北池橋,橋身也各具特色,或方正規矩、或小巧精美、或傲立湖面……在垂柳掩映下,設計令人拍手稱贊。
最終隊員們來到了整個大明湖公園的亮點:超然樓。從大明湖書房繞行而來,忽然眼前一亮,超然樓拔地而起,七層的超然樓幾乎每一層每一面都會有標志性的牌匾:“湖光山色”、“超然致遠”、“欄桿拍遍”、“齊煙岱云”、“鷹起超然”等等,都是古代名人對于超然樓乃至泉城濟南美景的評價。樓內藏有眾多名家畫作、銅雕、木雕、奇石,入樓便能感到一種深厚的文化氣息浸潤心脾。超然樓下,文旅融合發展應運而生,超然市集店鋪小巧而精致,依托大明湖、超然樓等特色景點設計出眾多文創產品,如大明湖文創雪糕、冰激凌,超然樓糖畫乃至大明湖奶茶杯設計等,這也充分證明了文旅融合發展為城市帶來的是經濟復蘇和人間煙火氣的“一舉兩得”。
環湖回程的路上,隊員們又參觀了許多景觀,諸如大明湖牌坊、二郎廟、煙雨堂等,還有與二郎廟遙相對望的道德廣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圖畫和展板的形式表現在廣場中,古今對照,歷史與現代的齊魯文化,宣傳形式可能會不一樣,但其精神內核必定不會改變。
返回住處,隊員們進行了簡短而深刻的討論,從古老的城墻到大明湖中的荷花,從設計富于巧思的座椅到多種多樣別具特色的文創路燈,從大明湖公園里神采奕奕的老人到整座城市的精神風貌……聊著聊著,隊員們發現,隨處可見的細節就能觀察出整座城市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底蘊,一座城市的文化景觀的多少,不僅反映出城市的歷史,更能折射出城市的當下發展,就濟南而言,濟南無疑是一個包容且從容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