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發展我觀看,歷史成就我觀察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發發展,紙張和墨等書寫工具的改進,促進了知識的傳播與普及,增加了書籍的需要量,單靠抄寫的方式已不能適應人們讀書的需求,至唐朝進,人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而雕版印刷術與印章的使用和拓石有著淵源關系,它是蓋印與拓碑方法結合演變...
7月26日上午10點,我們雙博館小隊來到揚州雙博觀,親身體驗觀看了解了雕版印刷術,感受到了時代的變遷。雕版印刷是中國一項重要的文化遺產,廣受國人和世界矚目,被稱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雕本肇自隋時,行于唐世,擴于五代,精于宋人〞(明.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語),盛于明清。民國期間,由于西方石印、鉛印技術的廣泛應用,雕版印刷走 向衰微,雖然也有大量具有學術價值的稿本、善本被傳刻,但已不再是印書的主體,傳統的雕版印刷活動至抗日戰爭前逐漸停歇。張秀民先生的《中國印刷史》和黃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學》在論述雕版印刷時,也只是寫到清代,民國時期的雕版印刷幾乎都不涉及。
2003年8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同意“揚州雕版印刷博物館”冠名“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該館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國家級雕版印刷專題博物館,以搜集,保護古籍版片及印刷品,研究和弘揚古代雕版印刷文化為宗旨。2006年5月20日,雕版印刷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作出決議,由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南京金陵刻經處、四川德格印經院代表中國申報的雕版印刷技藝正式人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 年由國家圖書館與煮兩山房合作成立文津雕版博物館,是一家以陳列展示中西方雕版印刷實物、闡述雕版印刷技藝發展為主要布展方向,常年面對社會各界免費開放的公益性博物館。這些時間點和事件 表明,當雕版印刷技術演變為雕版印刷技藝和文化遺產時,雕版印刷術承載的功能不再僅是信息傳播,而更重要的是文化傳承。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1949 年以后的雕版印書活動,流傳千年的雕版印刷術恐怕就泯滅了。
經過這次暑假實踐活動,讓我感受頗深,在當今全球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更應該熱愛我們自己的文字,發揚傳承我們自己的文化,讓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永碩光輝。
時代發展我觀看,歷史成就我觀察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發發展,紙張和墨等書寫工具的改進,促進了知識的傳播與普及,增加了書籍的需要量,單靠抄寫的方式已不能適應人們讀書的需求,至唐朝進,人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而雕版印刷術與印章的使用和拓石有著淵源關系,它是蓋印與拓碑方法結合演變...
7月26日上午10點,我們雙博館小隊來到揚州雙博觀,親身體驗觀看了解了雕版印刷術,感受到了時代的變遷。雕版印刷是中國一項重要的文化遺產,廣受國人和世界矚目,被稱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雕本肇自隋時,行于唐世,擴于五代,精于宋人〞(明.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語),盛于明清。民國期間,由于西方石印、鉛印技術的廣泛應用,雕版印刷走 向衰微,雖然也有大量具有學術價值的稿本、善本被傳刻,但已不再是印書的主體,傳統的雕版印刷活動至抗日戰爭前逐漸停歇。張秀民先生的《中國印刷史》和黃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學》在論述雕版印刷時,也只是寫到清代,民國時期的雕版印刷幾乎都不涉及。
2003年8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同意“揚州雕版印刷博物館”冠名“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該館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國家級雕版印刷專題博物館,以搜集,保護古籍版片及印刷品,研究和弘揚古代雕版印刷文化為宗旨。2006年5月20日,雕版印刷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作出決議,由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南京金陵刻經處、四川德格印經院代表中國申報的雕版印刷技藝正式人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 年由國家圖書館與煮兩山房合作成立文津雕版博物館,是一家以陳列展示中西方雕版印刷實物、闡述雕版印刷技藝發展為主要布展方向,常年面對社會各界免費開放的公益性博物館。這些時間點和事件 表明,當雕版印刷技術演變為雕版印刷技藝和文化遺產時,雕版印刷術承載的功能不再僅是信息傳播,而更重要的是文化傳承。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1949 年以后的雕版印書活動,流傳千年的雕版印刷術恐怕就泯滅了。
經過這次暑假實踐活動,讓我感受頗深,在當今全球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更應該熱愛我們自己的文字,發揚傳承我們自己的文化,讓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永碩光輝。
時代發展我觀看,歷史成就我觀察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發發展,紙張和墨等書寫工具的改進,促進了知識的傳播與普及,增加了書籍的需要量,單靠抄寫的方式已不能適應人們讀書的需求,至唐朝進,人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而雕版印刷術與印章的使用和拓石有著淵源關系,它是蓋印與拓碑方法結合演變...
7月26日上午10點,我們雙博館小隊來到揚州雙博觀,親身體驗觀看了解了雕版印刷術,感受到了時代的變遷。雕版印刷是中國一項重要的文化遺產,廣受國人和世界矚目,被稱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雕本肇自隋時,行于唐世,擴于五代,精于宋人〞(明.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語),盛于明清。民國期間,由于西方石印、鉛印技術的廣泛應用,雕版印刷走 向衰微,雖然也有大量具有學術價值的稿本、善本被傳刻,但已不再是印書的主體,傳統的雕版印刷活動至抗日戰爭前逐漸停歇。張秀民先生的《中國印刷史》和黃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學》在論述雕版印刷時,也只是寫到清代,民國時期的雕版印刷幾乎都不涉及。
2003年8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同意“揚州雕版印刷博物館”冠名“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該館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國家級雕版印刷專題博物館,以搜集,保護古籍版片及印刷品,研究和弘揚古代雕版印刷文化為宗旨。2006年5月20日,雕版印刷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作出決議,由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南京金陵刻經處、四川德格印經院代表中國申報的雕版印刷技藝正式人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 年由國家圖書館與煮兩山房合作成立文津雕版博物館,是一家以陳列展示中西方雕版印刷實物、闡述雕版印刷技藝發展為主要布展方向,常年面對社會各界免費開放的公益性博物館。這些時間點和事件 表明,當雕版印刷技術演變為雕版印刷技藝和文化遺產時,雕版印刷術承載的功能不再僅是信息傳播,而更重要的是文化傳承。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1949 年以后的雕版印書活動,流傳千年的雕版印刷術恐怕就泯滅了。
經過這次暑假實踐活動,讓我感受頗深,在當今全球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更應該熱愛我們自己的文字,發揚傳承我們自己的文化,讓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永碩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