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乘車從銅仁市前往中寨鎮,陽光和煦,一行人心情激動。收音機里正在播放天氣預報:多云,偶爾晴朗。我很喜歡這個表述,心里跟著默念了好幾次,覺得說的也是人生。轉頭望向窗外,山間草木茂盛,蔥蔥郁郁,長長的隧道盡頭,群山鋪面而來。
初次見到這群孩子是在剛到那天的午后。剛過馬路,就看見幾個孩子趴在長凳上,在路邊借著天光寫作業。走進家門,租住的小屋昏暗。洗碗池旁立著一個7、8歲的小姑娘,正努力而又嫻熟地洗著碗。屋子里并沒有一張像樣的書桌。
這讓剛剛抵達的我們靜默了一會,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從彼此的目光中堅定了要與這群孩子同吃同住的決心。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這些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在交流與溝通之中,我們給小小年紀獨自生活的他們普及了生活安全常識、為他們輔導暑假作業……在輔導的時間里,孩子們總是聚精會神的,即使是最小的孩子,都能安安穩穩坐在凳子上,聚在小秦老師身邊,一起拿著鉛筆圈圈畫畫。他們的學習基礎可能并不好,但是在輔導中,他們念英語單詞的聲音逐漸響亮,由一開始的害羞扭捏,變得自信起來。即使是話最少的那一個孩子,都在老師的鼓勵聲中,眼睛變得亮亮的,臉蛋也紅撲撲的——旺盛的生命力,我如是想。
暑期實踐的最后一天,我們給孩子們過了一個集體生日。大家圍在一起,借著蛋糕上蠟燭的燭火,說出了自己的向往。大多數孩子說的是:“希望爸爸媽媽能常回家。”也有一些年紀稍大的孩子,輕輕說:“想以后走到山外面去,看看那邊是什么。”無法描述那時的心情,仿佛小時候看過的紀實新聞真實浮現在眼前,這種感觸如春風,潤物無聲,侵入毛孔;但也如一把重錘,直擊入內心深處:用什么能留住這樣的孩童的純凈與向往呢?
回答是:被看見、知識、陪伴、光亮……“少年心事當拏云。”臨行前,大家都依依不舍,在最后的時候,把這句話送給他們,“少年心事當拏云”是告訴他們,即使生活此刻多云,他們的心也應當在那烏云之上。
當我們把知識傳遞給他們時,即使是他們漫漫人生長河中短暫的幾天,我都覺得像播撒出一顆種子。我想,我會在未來的每一天,期待著這些小小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沖破烏云的時刻。在貴州中寨鎮,我們是腳踏在大地上的播種者,我們是自由的,這種自由不僅是內心的發現和自覺,更是通過特定處境中的實踐來實現一種真正富有意義的生活。
所有用來塑造一個人的方式中,環境最終決定了教育的質地。在貧瘠的大山里,教育作為最后一方凈土,“純凈”是它的責任。“少年心事當拏云”,當我們清楚認識到“未來并不是平等的朝每個人打開的”之后,作為新時代青年學生,我們不應作為社會教育的旁觀者,而是需要去傾聽黑暗中的聲音。“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孩子亦然。他們也應當擁有屬于自己的燈塔和光亮,去穿越黑暗的隧道,沖破頭頂的烏云。
離開的路上還是坐車,風景依舊好。我想起孩子們純真的笑臉,聽見他們的歡笑,記憶熠熠生輝,他們的淳樸與善良,友愛與堅韌,獨立與自強,都成為我最珍貴的財富,讓我敬畏與尊重。初見的印象是在街道旁認真寫作業的他們。于是我想,每條街巷都是打開的書卷,這些小小的少年終將經受歷練長大成人,書齋與街巷會遍布各自人生的交匯,展開更美的風景。而我、我們也將帶著這份感動與感悟,深化對社會責任的理解,去努力實現那個更美好的世界。
通訊員:王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