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如何打造鄉村文化品牌?”“519海寧工匠日的由來是什么?”7月3日,在海寧潮城工匠政協委員會客廳,牽頭委員王玉良與嘉職青年對話信仰、責任與擔當,學校“‘青’聽民聲,匯聚‘政’能量鄉村振興實踐團”成員用心學習、勤于思考,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圖景在他們心中逐漸勾勒成型。帶著滿滿的收獲,同學們踏上鄉村振興實踐路。
今年暑假,實踐團通過實地走訪、面對面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先后赴丁橋鎮梁家墩、海星村,斜橋鎮仲樂村,鹽官鎮桃園村,周王廟鎮博儒橋村等地,圍繞村情村貌、產業發展、文化生活、民生保障等方面,研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趨勢,共發放鄉村振興宣傳資料500余份,調查問卷300余份,實地采訪村民30余位。同學們走進田間地頭、村莊社區、農家小院、工廠車間,探索海寧“鄉味兒”奧秘。
走進海寧,實踐團隊領略了江南溫婉之地的波瀾壯闊,也深刻感悟流淌在這座城市血脈里的“弄潮兒”精神。近年來,海寧堅持黨建引領助力鄉村振興,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力量,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做好“土特產”文章,延伸產業鏈條,用“四色”繪就特色鄉村振興圖。
涵養文明鄉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敢闖新路、敢于斗爭等精神,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在梁家墩的錢塘學院,實踐團充分挖掘“紅色農耕傳承”“跳塘精神”背后的故事,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吳敏霞經歷展展館;在桃園村的李藍丁紅色教育園,學習中國的“南丁格爾”——李藍丁的英雄事跡,感悟英雄精神;在潮鄉海寧的洛塘河畔,領略南關廂的“燈文化”、桃園村的“棋文化”、斜橋鎮的“榨菜文化”、梁家墩的“藝術鄉建”。這些地方厚植鄉風文明根脈,著力打造紅色文化陣地,讓村民的精神家園有“根”可守,有“鄉愁”可覓,有“詩與遠方”相伴。
打造美麗鄉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好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2023年是“千萬工程”實施二十周年,“千萬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二十年來,海寧扎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美麗鄉村新面貌。走進全國文明村、五星級美麗鄉村博儒橋村,庭院干凈整潔、公園綠樹成蔭,真正成為了“生長在公園里的村莊”。走進被譽為“世外桃源”的桃園村,入目便是一條條整潔干凈的柏油村道,一面面粉刷一新的文化墻和一幅幅手繪的文明宣傳畫。走進梁家墩,一排排錯落有致、白墻黑瓦的農家小樓顯得優美別致、風光旖旎,這里“水清岸綠”,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當地村民笑著說:“現在的村子變化可大咯!和以前有非常大的差別,歡迎你們多去走走、多去看看!你們看,我家的院子美嗎?”這些村的“美”不是千篇一律的“美”,而是立足村情實際、“一村一品”,把牢特色、留住底蘊,因地制宜、獨村獨美。
推進產業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堅持精準發力,立足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發展優勢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多更好惠及農村農民”。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鄉村產業發展的關鍵是用好一方水土,開發好鄉土資源,因地制宜選準產業突破口,做好“土特產”文章。在海星村“上農藍莓小鎮”,村黨總支書記化身“帶貨主播”,利用互聯網打開鄉村產業的銷售市場,積極推進當地農業產業發展。在仲樂村“共富基地”,“一地三金”共富創收模式,籌“仲”智,匯“仲”愛,聚“仲”力,積“仲”金。在丁橋鎮梁家墩,“水彩之家”“藝術空間”“研學基地”以及能帶來沉浸式體驗的“梁家墩印象潮”等,讓藝術創作成為旅游開發的新手段,塑造獨特的文化地標。在博儒橋村, “四共四籌”打造“強村+富民”新圖景,全面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這些年來,我們的日子都越來越好過咯!我們村不光有特色農業,還有特色鄉村游呢!”當地村民自豪地說道。這些村落充分挖掘當地農業農村特色資源,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延長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堅持以人為本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小康夢、強國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夢”。在“新農匠”政協委員工作室,“一張網”聯民生、“二聯動”收民情、“三清單”解民憂、“四個一”聚民意、“五項目”暖民心,架起服務群眾“連心橋”。
在桃園村,每位村民都有一把文化禮堂鑰匙,大家“想用即用”,滿足了當地文體愛好者、文化能人、熱心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海星村的鄉賢云義診室,村民們可以免費拍CT,免費問診專家,免費咨詢疑難雜癥,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診療服務和健康指導。
實踐團成員通過實地訪談,真實感受到了群眾心中的“滿滿幸福感”。“我們的村干部真的太好了!一家有需求,干部馬上辦!有他們在,我們有了安全感。”村民滿足地說道。當實踐團員們把村民的話轉述給了博儒橋村村干部,他說:“村民們滿意,就是我們工作的不竭動力。未來,我們會堅持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困難,聽民聲、訪民情、解民憂,多措并舉繪就民生工作‘暖色調’,努力讓民心更暖。”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如同一顆顆“希望的種子”,在潮城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推動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好生活協同共進,釋放出鄉村振興的無限魅力。下一階段,實踐團隊將進一步提升研究實效、深化研究成果,形成模擬政協提案,為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匯聚青年“政”能量,彰顯新時代的青年擔當。
實踐團成員,造價221班項鈞權說:“助力鄉村振興,青年大有可為。在實踐過程中,我學習到了很多,深受啟發。現在,村子越來越美,村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越來越甜蜜,鄉村振興的路子越走越寬。作為一名紅船旁高校的學生,我要在精神上不怕吃苦、環境上不避艱苦,努力發揮專業所長,為助力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奉獻青春力量。”
“這次實踐真的太有意義了,我們學習到了很多。潮城工匠牽頭委員王玉良為我們耐心講解海寧鄉村振興故事,幫助我們‘沉浸式’‘體驗式’學習全過程人民民主,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未來,我要勤奮學習、錘煉身心,爭做新時代‘紅船工匠’。”動醫221班袁楨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