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吳瓔珞)為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將低碳環保的理論以及研究成果普及化,提高市民生態環保意識,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生命科學與化學化工學院“自然而安”生態與食品安全理論普及宣講團分別前往外秦淮河和金川河部分區段、凱瑟琳廣場及其周邊地帶、江東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等地,通過長江流域水質調研活動、街頭采訪、發放問卷、科普課堂等多種形式開展此次實踐活動。
一、匯聚青春能量,守護長江生態
長江發源于唐古拉山,自西向東匯入東海,蜿蜒萬里,驚濤澎湃,孕育了悠久璀璨的華夏文明。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兩岸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也受到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壞。7月3日至8日,實踐團前往外秦淮河和金川河部分區段,開展了長江流域水質的調研活動。
勘測水質
實踐團于7月3日至7月8日,依據等距取樣原則,科學選取了金川河兩個河段(回龍橋段,寶塔橋段)10個采樣點,外秦淮河五橋(下關大橋、三汊河橋、定淮門大橋、草場門大橋、清涼門大橋)附近13個采樣點進行水質檢測。實踐團成員利用水樣瓶及細繩,堅持不破壞原有水質生態的原則,按照計劃前往各采樣點進行取水采樣,分瓶灌裝,并給水樣瓶做好標簽。在取樣過程中,實踐成員相互配合,確保全部水質采樣任務按時完成,為后續水樣分析測試等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集水樣。通訊員 吳瓔珞 供圖
植被覆蓋率統計
在進行水質檢測的同時,實踐團成員以每個采樣點(各個采樣點之間距離至少100米)為中心,10米為半徑做半圓,在金川河岸進行植被覆蓋率統計分析。在外秦淮河岸(各個采樣點間距離不少于350米)則以50米為半徑做半圓,進行植被覆蓋率統計分析。成員們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借助植物檢索手冊,從植物相對特征、特性依次根據科、屬、種對植物進行定位,統計植物種類,同時也對每個調研范圍的植被覆蓋率進行計算。

圖為實踐團成員對岸邊植物覆蓋率進行統計。通訊員 吳瓔珞 供圖
水質分析實驗
實踐團成員選取了氣味、懸浮物、pH值、溶解氧、電導率五個水質指標,分別從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兩個方面進行檢測。在檢測水質過程中,實踐團成員秉承著客觀嚴謹的工作原則,嚴格按照測試步驟進行。后續,實踐團將結合相關論文作為分析方法的支撐,得出科學的結論。

圖為實踐團成員于實驗室進行實驗。通訊員 吳瓔珞 供圖
居民調研
實踐期間,團隊成員沿路發放調查問卷 ,旨在了解長江流域區及附近居民對長江保護的認知度,最終總計回收有效調研問卷203份。問卷結果顯示,居民對生態保護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對長江保護成效有明顯感受。居民們大多意識到自己能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相應貢獻,也愿意并采取自己力所能及的措施,例如向家人宣傳科普、參與環保公益講堂、自覺遵守相關治理政策等,共同保護生態環境。

圖為實踐團成員對南京市民進行采訪。通訊員 吳瓔珞 供圖
二、相約環保科普行,青衿之志護生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我國將生態文明列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結合地方生態環境特點,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將低碳環保的理論以及研究成果普及化,提高市民生態環保意識,實踐團前往南京玄武區與本地市民開展了一系列科普互動活動。
活動準備
實踐團在活動開展前,經分組前往多個市區廣場開展了人流調查工作,最后經多方面討論確定以凱瑟琳廣場及其周邊地帶作為活動地點,于7月8日、7月9日開展了為期兩天的科普宣講活動。實踐團在抵達集合地點后,根據活動需要對成員進行分組分工,圍繞生態環境保護主題開展活動。

圖為實踐團成員活動準備。通訊員 倪裕雯 供圖
生態環保科普
實踐團成員按計劃分組在不同地點開展活動。在與市民的交流互動中,實踐團成員發現當下大部分市民具有生態環保的意識,但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尚未完全融入大家的生活中。此次科普宣講,成員借助環保宣傳冊進行相關內容的深度科普,倡導綠色出行、節約用電、進行垃圾分類等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將生態環保理念根植于市民心中。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市民科普宣傳。通訊員 倪裕雯 供圖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市民科普宣傳。通訊員 吳瓔珞 供圖
生態環保互動展板
此外,實踐團成員還設立了生態環保互動展板,團隊成員向市民科普生態環保知識的同時,鼓勵市民積極參與互動,在展板上寫下自己的環保宣言。現場氣氛熱烈,市民們參與熱情高漲。

圖為市民參與生態環保互動展板。通訊員 倪裕雯 供圖

圖為市民參與生態環保互動展板。通訊員 倪裕雯 供圖
三、丹心筑夢,童心飛揚
童心之貴,貴在其真、其善、其美。我們渴求有一顆澄澈的心,去守護心靈的港灣。實踐團先后前往江豚書屋、江東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為小朋友們開展了極具特色的生態環保課程。
守護江中“精靈”,留住最美“微笑”
在江豚書屋,實踐團成員鈕奕樺以科普宣講的形式向小朋友們介紹了江豚知識,包括江豚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食物喜好、活動范圍、種群現狀、保護及救治措施等。在科普課堂上,小朋友們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屏幕,積極地舉起小手回答問題,表現出了對江豚濃厚的興趣。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愛心暑托班開展江豚保護宣講課程。通訊員 倪裕雯 供圖

圖為實踐團成員帶領小朋友們進行彩泥捏捏樂活動。通訊員 吳瓔珞 供圖

圖為實踐團成員帶領小朋友們走進宣教廳。通訊員 倪裕雯 供圖
與自然共鳴,伴生態前行
生態環境保護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由于社會的高速發展,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環境的惡化。為鼓勵和引導小朋友們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傳遞綠色環保理念,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實踐團成員卞華蕾為小朋友們開展了一堂生態環保教育課。課程伊始,為了喚醒小朋友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卞華蕾用一張張圖片展示地球曾經的美好和如今的遍體鱗傷,鮮明的對比讓小朋友們感慨萬千。接著,她又以“怎樣保護我們的地球媽媽”為主題展開互動,循循善誘,引導小朋友們發揮聰明才智,踴躍發言,共同探討環境保護措施。

圖為實踐團成員為小朋友帶去生態環保課程。通訊員 倪裕雯 供圖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愛心暑托班小朋友一起垃圾分類。通訊員 倪裕雯 供圖

圖為實踐團成員帶領小朋友們一起朗誦讀本《海洋藍碳》。通訊員 倪裕雯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