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變改革”共發展,“兩山”理論促和諧
進入放牛村,隊員們在“兩委”退休老黨員謝阿姨的帶領下參觀產業、一覽村貌。

“從前的養豬場,飼料流到路兩邊淹沒了樹,破壞了生態。今天的這些設計,不僅漂亮得新穎,尤其對環境是友好的。”隊員們注意到現在牛村民宿林立,設施完備,滿足消費者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到了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兼顧,更實現了農業生產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
在村委會辦公室,謝阿姨也同隊員們分享基層治理的經驗,提出要以群眾滿意為標準,將“組織力、治理力、發展力”融合并舉,有創新發展的拓荒牛精神,更要在服務建設中“俯首甘為孺子牛”。
志愿融合顯風貌,文明先行鑄鄉風
在村史館內,照片和物件記錄著放牛村的來路。隊員們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對村子的發展過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據了解,放牛村著力構建“社工+義工”的志愿服務模式,將轄區內有共同愛好的群眾整合起來,在鄉村舞蹈、合唱、盆景制作等興趣愛好小組的基礎上,組建了6支便民義工隊伍,開展志愿服務、文藝演出、法治宣傳等活動。
同時,黨員帶頭傳播孝老愛親、勤勞守信等崇德向善理念,引導村民達成共識,形成了符合村情實際的村規民約。通過設置村民文明榮譽榜、開展“立德”“評德”“頌德”評選等,進一步孕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
目前,放牛村形成了美麗鄉村、文明勸導、科普宣傳、產業致富4支鄉村文明建設小分隊。在采訪村民的過程當中,林場護林員老伯伯在描述自己對村子發展變化的感受時說道:“現在村里發展給我的感受就是好,生活更豐富、更舒心了。”
7月11日下午,隊員們和村中的孩子們在放牛村幸福廣場組織匯演式宣講,通過歌舞、快板、小品等形式將二十大精神、惠農政策和反詐知識傳達給村民們,獲得了一致好評。

一村一品筑根基,統籌規劃顯擔當
7月12日,實踐隊員來到中華村,村口“中華糯小米”的墻繪吸引了隊員的注意。據黨總支書記辛飛介紹,2017年,中華村被國家農業部列為第七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談到中華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發展優勢時,辛書記強調發展村級產業和實體經濟的重要性。中華村糯小米已有500年的種植歷史,當前是中華村的主導產業。在發展之初,面臨著缺資金、缺經驗、缺設備的問題。村“兩委”通過召開招商引資洽談會、學習專業食品加工企業經驗、啟動小米標準化種植等方式,籌集資金并成功加工兩款小米深加工產品,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增加了農戶和村集體經濟收入。

通過本次“三下鄉”社會實踐,隊員們深入田間地頭,走進鄉土中國,了解兩個村莊鄉村振興發展現狀,總結不同村莊因地制宜的發展路徑,通過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緊密結合,隊員們明白了廣大青年應該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為和美鄉村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撰稿:謝熒熒
拍攝:謝穎
拍攝:謝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