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引導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進一步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和行動自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信心。7月11日,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民族團結一家親,鄉村振興青春行”社會實踐團隊前往四川阿壩州黑水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開展錄制“青言青語講黨史”微視頻活動,線上創新推出“云課堂”,回望過往奮斗史、眺望前方奮進路,激勵青年接續青春力量,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不懈努力。
傳承紅色血脈,凝聚奮進力量
為深刻領悟紅色文化價值意蘊,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引導學生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讓紅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煥發時代光芒。7月11日上午9:00,實踐團隊來到蘆花會議會址參觀學習,蘆花會議是紅軍長征途中繼兩河口會議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會議,因在黑水縣蘆花鎮召開而得名。走近蘆花會議舊址,這是一幢依山而建、很有厚重感的四層木石結構藏式民居,也是當時村民澤旺頭人的家,蘆花會議正是在這里召開。
進入會址,一樓分布著中央機關警衛室(簡稱“警衛室”)和中央軍委二局電臺室(簡稱“二局”)。“二局”室內簡陋,一個老式土灶用于取暖和承擔廚房用途、一張木板床與簡單的桌子構成了情報傳輸的重要場地,也為最終的勝利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警衛室”外墻掛著的鐮刀和農作耕具,讓我們了解到“一把鐮刀”的故事。1935年7月,紅軍在黑水蘆花期間,毛主席除了運籌帷幄全軍的大計外,還盡可能抽出時間和大家一起籌糧,他叫警衛員到一個藏族同胞家里借來一把鐮刀,親自動手割麥子。
7月下旬,毛澤東離開蘆花去毛兒蓋,仍沒有忘記那把鐮刀的事。臨出發時,問警衛員:“鐮刀還給藏族老鄉了嗎?”警衛員懷著惶惶不安的心情回答:“那把鐮刀轉給別人割麥子,找了很久,沒有找到。只有給鐮刀主人留下一張字條。”農民出身的毛澤東深知農民的艱辛,生產工具的重要。他說:“這把鐮刀可是他們缺不得的東西喲,我們還收割了這么多麥子,又欠了藏族同胞一筆債,今后一定要償還的。”
光陰荏苒,一晃二十年過去。1955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八一”電影制片廠的攝影組到四川黑水拍攝外景,毛澤東得知后便托導演將長征時期為幫藏民們割麥子時借了忘還的鐮刀交還主人或折價賠償,并附上了感謝信。正是這樣一份惦記,在草原、雪地中傳播開來,各族人民甚是感動。
沿著木制樓梯進入會址二樓,在蘆花會議室中,依舊簡陋的的布置,幾條長椅、幾張木桌,紅軍用過的馬鞍、銅壺、油燈等部分生活用品依然陳列在這里,仿佛幾十年前紅軍歷經艱難險阻長征路的場景歷歷在目。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參觀學習后,實踐團黨員在蘆花會議會址紅星廣場莊嚴宣誓,重溫入黨誓詞,用錚錚誓言表達繼承先烈遺志、堅定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終身的信心和決心。
追尋紅色記憶,重溫崢嶸歲月
昌德村位于當年紅軍翻越的昌德雪山腳下,平均海拔2580米,面積56平方公里。這里紅色底蘊深厚,既是紅軍長征翻越雪山的中轉站,又是熬鹽籌糧的始發地。7月11日下午14:00,實踐團隊來到黑水縣沙石多鎮昌德村參觀學習。實踐團成員在參觀過程中用心感受,共同回憶了那段艱苦光榮的歲月。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在翻越海拔4283米的昌德雪山前,途徑了一個小山村——昌德村,并在昌德村休整,當地藏族群眾自發籌集糧食800余擔,牛羊30余頭,各種獸皮120余張,向導3名,在昌德群眾的關心、幫助下,紅軍歷經艱難險阻,成功翻越了昌德雪山。
如今,昌德村依托紅色文化,修建了以紅軍翻越昌德雪山等微景觀為主的紅色文化廣場,巨大的雪山模型表現出黑水藏族同胞支援紅軍北上為紅軍送糧送鹽的深厚情誼。利用雕塑、石刻、墻繪、景觀小品布置等形式再現紅軍長征翻越雪山過草地、建立蘇維埃紅色政權、熬鹽籌糧等戰斗和生活場景,高度概括和濃縮了紅軍長征在黑水期間波瀾壯闊的長征史詩,讓實踐團成員深切感受革命不易、勝利不易,更加堅定初心信仰。
“長征精神”薪火相傳,時代意義感召人心。在紅軍長征不怕犧牲、不畏艱難、團結一心、求真務實的精神激勵和鞭策下,昌德村充分發揮厚重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探索出了一條“紅色+綠色”的產業振興之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紅色文化資源賦能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然要求。
“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兩萬五千里長征,紅軍在饑寒交迫中爬雪山、過草地、啃樹皮、嚼菜根,經歷了艱難困苦的考驗,留下了一個個感天動地的故事。此次參觀蘆花會議會址和昌德紅色教育基地,給每位實踐團成員實地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教育課,大家紛紛表示,要以革命先烈為榜樣,以革命先烈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優良傳統激勵自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實踐隊員傾情說
今天,我們懷著崇敬之心走進昌德紅色教育基地和蘆花會議會址,追憶革命先輩們在長征路上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崢嶸歲月,追尋紅色足跡、感悟革命精神。時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脈相承。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必將接過長征精神的光輝旗幟,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努力學習,自強不息,永懷報國之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實踐隊員符彩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廣大青年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革命理想高于天,紅軍將士敢于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的崇高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發揚。我們新時代青年必將時刻牢記總書記的教誨,不忘初心,傳承好紅色基因,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和決心,為鄉村振興譜寫絢麗華章,奮力走好新時代長征路上的每一步。
——實踐隊員吳歡旭
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就是一部與民同苦、為民而戰的偉大史詩。青年懷壯志,立功正當時。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賡續紅色血脈,從長征歷程和百年黨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轉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