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各成員召開線上會議,進行對各項活動的準備工作,研討了活動路線和目的地狀況,對各個成員們進行了具體的分工。
7月11日上午10:00團隊開始了為期五天的紅色革命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之旅。在開展活動期間,第一天來到了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團隊成員首先進行了渡江戰役相關紀錄片的觀看,這給團隊成員留下了更加深刻的感悟。隨后團隊成員來到了《風馳瑤崗陳列》展廳,參觀學習了“敵我態勢”、“進駐瑤崗”、“戰役準備”、“戰役經過”、“戰役勝利”、“人民支前”六個專題,通過對近1000件(套)的文物展品和歷史文獻、插圖、電動沙盤和文字說明,全面直觀地了解了渡江戰役和進駐瑤崗的歷史過程。
第二天團隊成員來到了總前委舊址,總前委舊址原是清末五品頂戴中書科中書銜太學生王景賢的宅第,三進四廂兩座四合院。地板房間,雕梁畫棟,古樸典雅。一進正屋東房為陳毅臥室,西邊一間是時任華東局常委、宣傳部長、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的臥室,最西邊一間是劉伯承的臥室,兩側廂房是警衛人員的居室。通過對這些革命人士住宿的探訪,團隊成員深刻了解到了革命年代的艱苦,對先輩們十分敬佩。一走進總前委會議室,團隊成員們便看到了正面屏風上懸掛毛澤東和朱德的畫像。北側正中的展櫥里展出的是渡江戰役前夕,鄧小平主持召開的一次總前委、華東局聯席擴大會議,部署渡江作戰任務和接管江南新區及支前工作會議的紀要等項文字材料。
總前委書記鄧小平的臥室在二進的東間,室內按原狀陳列著架子床和一套西式辦公桌,還有鄧小平當年用過的一盞煤油燈。通過工作人員的講解,我們了解到這盞燈是鄧小平離開瑤崗時送給房東的。“文革”后,房東的后代捐贈了出來,這盞燈得以重新與游客見面。緊挨著總前委舊址西邊的是機要處舊址,總前委進駐瑤崗后機要處工作人員曾在這里生活和工作。參觀完這些地方,團隊成員們對渡江戰役總前委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直觀的認知。
7月13日和7月14日,在隊長的帶領下團隊成員來到了防空洞遺址和華東局舊址。
防空洞遺址是在總前委在瑤崗那段時期,國民黨經常派飛機空襲這一帶,為防國民黨飛機空襲,開挖了這個防空洞。游人可從石板橋走向涼亭,這里原是王景賢夏季納涼之處,總前委進駐瑤崗后,鄧小平、陳毅等領導人經常在此談兵論政下棋休閑。進入防空洞里面,團隊成員們感受到了其獨特的防衛構造,同時也觀察到了其歷史痕跡。防空洞深約6米,空間約60平方米,通過兩側的介紹,我們也了解到了中國人民防空的發展沿革和主要事跡。
隨后成員們來到了華東局舊址,舊址門上方的“中共中央華東局瑤崗村舊址”匾額是原華東局第三書記魏文伯題寫。從華東局舊址往西行約200米,便可見到又一座綠樹掩映中的四合院,它青磚小瓦、風火高墻,這便是總前委參謀處舊址。參謀處為渡江戰役及解放戰爭期間部分珍貴革命文物展廳,這里收藏并陳列著渡江戰役及解放戰爭期間的各種槍支、槍套、斧頭、報刊、肩章、被褥和各種生活用品,以及曾經在這里工作過同志的回憶錄和渡江戰役紀念館工作人員對他們的訪談錄。通過華東局瑤崗大事記和這些訪談錄里面我們可以窺見那段光輝歷史。
7月15日上午,團隊來到了“渡江頌”展廳,展廳共分三個部分,首先看到的是“將帥題詞廳”,團隊成員們看到了陳毅、徐向前、聶榮臻、粟裕、劉華清、李德生、張震、遲浩田等38位將帥的真跡。第二室為中將廳,第三室是少將廳,接著是黨政干部題詞廳,最后是書畫廳。書畫廳里展有舒同、賴少其、鄒德忠和郭公達等書畫界知名人士的墨寶。隨后我們也對展廳內的工作人員進行了調研,從另一個角度了解渡江戰役。
7月16日,團隊成員們在家中進行二十大精神和渡江戰役相關影片的觀看和學習,結合之前的實地考察,深刻體會黨的革命歷程和廣匯歲月,將黨的精神和自身的理想信念結合起來。
7月17日下午,在此次實踐的最后一天,團隊成員進行這幾天材料總結,并做好對每一項記錄的分析測定,并及時在官方平臺以及網站進行投稿。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踐行高校培養全面型人才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我們來到了渡江戰役總前委紀念館,在這里我們感受到了渡江戰役取得成功的來之不易;重溫黨的光輝歷程,我們對中國革命偉大進程有了更深層的了解,錘煉了黨性,增強了崇高的革命理想,更堅定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信念。深入基層黨支部,對基層黨員干部有了更多的了解,看到了許多老黨員在發揮自己的光和熱;也看到了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用實際行動展現責任與擔當!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我們應傳承好渡江精神,利用好紅色資源,學好黨的歷史,講好黨的故事,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新時代的青年沐浴在新時代的春風里,我們要向著紅旗指引的方向,以實干篤定前行,以奮斗開啟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