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站,實踐隊隊員們來到了位于楊家埠民俗大觀園內的羽畫館,拜訪了羽畫館的主人——于洪艷老師。于洪艷老師,中國文化高級職稱國家高級工藝師(高級職稱證書),1999年被招聘至中國濰坊楊家埠民俗大觀園從事于羽毛畫制作工藝。根據近些年社會與遊客的需求,舊業重拾,手工制作草編傳統工藝,以適應人們對草編工藝品的追求。

蒲葦草編工藝品,同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連,由來已久,自清朝中期昌邑市漁洞埠村的村民便開始向博興、微山湖、白洋淀等地的葦編師傅學習葦編技藝,所編品種多,有葦席、葦簾、葦食盒、葦笠、菜籃、筷籃、鍋蓋、魚確拆子等等。因該村手編葦席質量好、花樣多深受用戶喜愛而聞名,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在于洪艷老師的介紹下,隊員們了解到以葦席編織為代表的工藝流程有:選料、分割、水泡、碾壓、去雜、趟篾子、編織、出售。根據不同的花樣有時還需要紅色的篾,一般使用紅高粱桔為原料,只是分割時,它同樣使用刀具將高粱桔分割二刀,即每根高粱桔分割成四塊,然后削去內外雜物后即為篾子,其他程序均同葦篾子完全相同。隨后,隊員們在于老師的指導下,親自體驗了制作草編蜻蜓。幾片蒲葦葉在針線的簡單處理下,便成了栩栩如生的草編蜻蜓,隊員們和于老師開心的交流,喜悅洋溢于每一個人的臉上。

在于洪艷老師身上,我們看到了她對蒲葦草編的熱愛,對非遺文化傳承的熱情。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新時代青年肩負新使命,要挺膺擔當,敢想敢為,守正創新,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中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