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大別山綜合試驗站是由安徽農業大學牽頭,設立在皖屬大別山片區的集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科技推廣、創業孵化“四能統一”的現代農業綜合試驗站,采用 “一站一盟一中心”新型校地產學研合作模式,是安徽農業大學“大別山道路”的拓展和延伸,是安徽農業大學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與金寨縣及大別山片區現代農業發展及美好鄉村建設的重要平臺,也是構建金寨縣新型農業推廣體系的重要載體。

實踐團成員正在參觀試驗站中的現代農業合作中心展板 高錦鵬 供圖
團隊成員到達試驗站后與大別山試驗站科研助理余少珩老師會面,余老師首先帶領我們參觀了試驗站中的現代農業合作中心展,以“巍巍大別山,深深‘三農’情”為主題,團隊成員首先參觀了輝煌30年——“大別山道路“成就展,了解到我校從1985年就開始與金寨縣聯合辦學進行智力扶貧,先后已組織百余名專家深入大別山革命老區,分別從茶、中藥材、桑蠶絲綢、綠色果蔬、高山優質糧油、生態養殖、特色林業、山村農機化、農業農村服務9個模塊,構建產業聯盟,開展科技扶貧,為金寨老區人民脫貧致富做出了突出貢獻。未來的建設愿景是打造 助力鄉村振興“百年老站〞。然后,余老師帶領團隊成員參觀了大別山農業資源開發成就展區,了解到金寨縣流轉500畝農田用于大別山資源植物園與各類經濟作物種植試驗示范基地建設,例如大豆、玉米、水稻等,關鍵技術在于選擇再生力強、不落粒、生育期適宜、品質優、口感好的優良品種。

試驗站余老師正在帶領實踐團成員參觀大廳展板 高錦鵬 供圖
之后團隊成員在余老師的帶領下重點參觀了獼猴桃良種繁育基地和試驗站茶產業園區中的大別山茶樹種質資源圃。參觀獼猴桃標準化栽培示范園時,余老師告訴團隊成員,目前培育技術面臨的最大挑戰便是獼猴桃樹的潰瘍病,樹體萌芽前,根系從休眠轉入生長狀態,由下往上輸送養分,突然遇到降溫,較大的溫差易使樹皮凍爛,產生裂紋,造成傷口,引發潰瘍病,還會加劇后期的傷流。很多地區低溫持續時間長、雨水多,傷流期長,獼猴桃潰瘍病發病時間長且嚴重,等到上病了再用藥病情不好控制,往往會造成嚴重的損失。目前專家和技術人員們正在努力研究突破技術難題,尋求解決潰瘍病的方法。

實踐團成員正在跟隨試驗站余老師前往茶產業園區 高錦鵬 供圖
大別山茶樹種質資源圃總占地面積80畝,種植有61個茶樹品種。余老師說,茶園種植基地原先作為水田,并不利于茶葉的生長,后來經過學校專家以及縣專家的共同努力,運用多項技術,才成功將茶園改造成了極度適合茶葉生長的旱地。實踐團全體成員聽后,無不對學校多年來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立志要成長為擔大任、成大才的新時代”小農人“。碧綠茶園,蔚藍天空,通過參觀學習和實地調研相結合,團隊成員深切感知三農,感知農業文化的魅力,團隊成員也深刻理解到種植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只有種植水平的不斷提高,提供優質原料能力的不斷增強,產品及食品的質量才能得到保證。

實踐團成員在大別山綜合試驗站前合影 余少珩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