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足跡 錘煉堅定信仰
—走進山西紅色基地
追憶艱苦的抗戰歲月,深刻理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體會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紅色文化,這都是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或者中國人所應該具有的品質。7月20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藝心向黨”宣講團山西小分隊在山西省孝義市鄧小平駐地紀念館進行了有關紅色精神的探索,在尹曉倩同志的帶領下我們有序的進行了參觀。
—走進山西紅色基地

(鄧小平路居地)
路上我們討論了鄧小平同志在這里居住期間做了什么事情,通過參觀了解到,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日寇大舉侵華,華北告急,北平淪陷,太原危在旦夕,當此危急關頭,毛澤東主席致電八路軍將領:游擊戰爭主要應處于敵之側翼及后方,在山西應分為晉東北、晉西北、晉東南、晉西南四區,向著進入中心城市及要道之敵人,取四面包圍襲擊之勢。昌粱山脈之晉西南,雖然目前距敵尚遠,然亦不可不于此時做適當之部署。時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正是為了落實中央軍委 “到呂梁山脈之晉西南做適當之部署”的指示,率總政部分同志和隨營學校500多人,進駐下堡鎮,為創建晉西南抗日根據地做了開拓性的工作。

(隊員與鄧小平同志雕像合影)
孝義是晉西南的南大門,亦是通往延安的必經之路,而晉西南是陜甘寧邊區的屏障,又是黨中央與華北、華中各抗日根據地聯系的交通要道,戰路位置十分重要。時任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指示,你們坐陣孝義,開辟晉西南的工作,這是一個大膽而有戰略意義的行動!

(館內陳列的文件)
鄧小平等革命前輩1937年10-12月,坐陣孝義,在黃河以東,同蒲鐵路以及汾河以西,汾離公路以南,風陵渡以北的廣闊大地上,開展了“四大任務”:一是宣傳抗戰,發動群眾;二是動員兵源,擴軍抗戰:三是籌糧籌款,交援抗日:四是幫助地方,建覺建政,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八路軍工作隊深入晉西南各縣,宣傳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廣泛開展“四大任務”,建立地方政權、地方武裝,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共孝義首屆縣委、孝義縣抗日民主政府、孝義縣第一支武裝八路軍晉西游擊支隊,就是在此時建立的。

(隊員參觀駐地了解歷史)
參觀了過后我感受到了當時抗戰的不易,也深深的感受到了什么是“紅色精神”。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生活實在太幸福了,幸福來之不易,我永遠銘記,這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熱血,用生命換來的,應該倍感珍惜,決不能因優越的生活條件而遺忘艱苦奮斗的精神,時刻緊記先輩們的辛勞,一定要認真學習現代科學,立志將中華民族精神發揚光大,我們民族必將屹立與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