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面塑工藝,品悟非遺底蘊
7月18日上午,實踐隊員來到濰坊市十笏園非遺空間孟祥祥老師的工作室,首先吸引隊員們的是展示架上形態各異的角色形象,有面目慈祥的觀音,也有威風霸氣的火龍,有栩栩如生的花卉,也有憨態可掬的小動物,這就是形神兼備的面塑工藝。
所謂面塑,就是面制成的雕塑,是以面粉和糯米粉為原材料,加上各種顏料調色后捏塑成各種形象的手工技藝。據孟老師說,中國的面塑藝術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最早在漢代就有文字記載,歷史悠久。古時的面塑是一種節日的祝福方式,能夠想象到,古時的人們每逢佳節便捏出一個個活靈活現的面塑,表達人們對家人的祝愿和對美好生活的希望。而到如今,談及面塑的傳承,孟老師無奈地搖搖頭,現在能夠掌握面塑技藝的手工藝人已經很少了,愿意堅持學習的人也很少,面塑也少見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作為珍貴的藝術品供人們欣賞品鑒。

圖為最簡單的面塑作品。 潘宇琦 供圖
體驗面塑技藝,感悟工匠精神在一個個精美的面塑工藝背后,是手藝人耐心細致的捏制雕琢,每一個看似簡單的面塑作品,都需要漫長的制作時間。為深刻了解面塑技藝,實踐隊員親身體驗制作面塑作品。
孟老師從木箱中拿出些面團介紹說,越是復雜的作品,越需要年份長的面團,年份越長越容易塑型。隨后老師拿出一塊半年左右的面團交給隊員們,教隊員們制作簡單的面塑作品。面塑制作是十分復雜的,需要經過捏、搓、壓、揉、掀等過程,要將面團揉至不見一點縫隙且顏色均勻,揉面團時又要合攏掌心防治面團中的水分散發導致面團變干。除此之外還需要不同的刻刀去雕刻修飾作品,手不能抖,更要有耐心。對于隊員們這些外行人來說,制作面塑無疑是一個漫長且煎熬的過程,在制作中要保持冷靜耐心,要克服失誤帶來的煩躁感,直至作品完成,隊員們無不筋疲力盡,更深刻體會到面塑手藝人的不易。
孟老師是位幽默健談的人,在隊員們問及這門手藝是從何時開始學時,孟老師開玩笑般地說,就是小時候喜歡玩,家里人做就跟著捏著玩。孟老師說,自己從小就不喜歡玩簡單的東西,就喜歡給自己找麻煩,就喜歡有挑戰性的東西,因此對于旁人來說困難且耗時長的面塑正合他意。人就應該挑戰困難的事物,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在聊天過程中,隊員了解到如孟老師這般手藝高超,也需要不斷的學習,因為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人,技藝都有所不同,取長補短,才能使這門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通過聊天,隊員們更加體會到了孟師傅的工匠精神,勇于挑戰,幽默風趣,冷靜耐心并保持良好的心態,如此才能更好地制作、傳承面塑技藝。

圖為非遺傳承人孟祥祥老師教授實踐隊員制作面塑。 潘宇琦 供圖
了解面塑傳承,贊嘆數媒之力據了解,現在像面塑這類技藝傳承較少,為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和政府也出臺了多項政策,其中,孟老師的工作室所處的的十笏園非遺空間就是2019年濰坊市文旅局建造的,在建造完成后,呼吁各項非遺傳承人帶著自己的非遺作品來此選拔,選出更符合大眾且傳播效果更好的非遺,為他們提供免費的店面供他們制作、銷售、傳播。此外,一些學校也會邀請或聘請非遺傳承人到學校中去教授學生,讓非遺走進校園,在此過程中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發掘學生的興趣。隊員們也能在孟老師的墻上看到各種學校的聘書,有小學,也有老年大學,讓各個年齡段的人都能體會到非遺的魅力。
在信息和科技發達的當今,數字媒體也為非遺傳承與保護貢獻了巨大的力量。就面塑來說,孟老師會在一些直播平臺直播制作面塑,也會錄制教學視頻發布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孟老師也會在一些電商平臺出售面塑作品,而銷量最多的竟是亞馬遜全球購物平臺,隊員們也發現工作室內的包裹上都是英文信息,這說明通過信息媒體,面塑已經成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全球的人能夠看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此外,面塑作品不僅僅局限于中國傳統的形象,也有動漫形象、電影人物形象等,這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的碰撞,是對傳統藝術的創新,從而更符合當今年輕人的需求,讓非遺走近大眾,融入生活。
非遺的傳承保護,需要自身的創新,需要國家的支持,需要信息媒體的幫助,更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在信息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人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讓非遺追上時代的腳步,創造非遺的光明未來。

圖為實踐隊員與非遺傳承人合照。 潘宇琦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