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足跡,悟青春之擔當
當日上午,在老書記的帶領下,調研小組來到勇村抗日時期村民避難的巖洞,因為巖洞地勢險峻,易守難攻,這里便成為了民兵抗擊敵人的不二之選。1945年7月22日,沿桂梧古道從平樂縣方向潰退至勇村的日軍,與駐扎在勇村的鬼子會合后,欲往陽朔縣城及桂林方向撤退。勇村的徐以華、易忠福與樂響村的覃運來等村民,面對近千名日寇,仍無所畏懼地在香爐山架上重機槍與日寇抗衡。
在抗日戰爭結束后,巖洞就變成了村民乘涼和玩耍的好去處。村民們還會在巖洞中舉辦活動,載歌載舞。此外,巖洞又稱溶洞或洞穴。巖洞是由于天然水流經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白云巖等)與它們發生化學反應而使巖石溶解所形成的地下空間。“大巖門”巖洞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洞穴,擁有豐富的地下河道、石柱、石筍等自然景觀。
紅色記憶,象征著光明,象征著溫暖,象征著力量,象征著未來。成員們來到巖洞內部,聽著老書記講述著一些關于巖洞的歷史故事,老書記的話語在調研小組成員的記憶中留下了紅色的印記。
“行程萬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種信念要堅持下去,對于新時代的隊員們來說,就必須在思想上和學習上擰緊螺絲,自覺做理想信念的繼承者。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紐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核。先烈們為了國家獨立,民族獨立,人民幸福而英勇奮斗,不畏犧牲,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用信仰和決心,寫下了人類史上的壯美詩篇。

巧手創造世界,放飛指尖夢想
當日下午,還有極其熱鬧的手工課,在第一節手工課上,小老師們拿出扭扭棒,把它們分發給小朋友們,小朋友們對扭扭棒十分感興趣,靜儀小老師教孩子們利用扭扭棒制作很多美麗的小花朵。不同顏色的扭扭棒交叉纏繞,一朵朵花朵在孩子們的手中綻放,在各位小老師的協助下,小朋友們很快掌握了要領,他們開動腦筋,自己動手制作各種各樣的創意作品,扭出他們心中美麗的夏天。在小老師們的耐心指導下,小朋友們仿佛置身于一個藝術殿堂,盡情創作著屬于他們自己的作品。雖然孩子們年紀很小,但是動手能力卻一點也不差,他們還會把自己設計的作品送給在場的小老師。

圖為徐靜儀小老師收到孩子們的創意作品 黃鈴 供圖
在第二節手工課上,小老師在講臺上為大家介紹蘇珊紙飛機,并示范蘇珊紙飛機的折法。隨后把折紙分發下去給小朋友們,讓小朋友們自己動手,開始折出屬于自己的紙飛機作品。“姐姐,姐姐,快來看看這里要怎么折呀?”一個小男孩著急的問道。“姐姐,快來看看這個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子,為什么飛不起來呀?”另一個小女孩問道。就是這么幾個問題使得教室一瞬間又熱鬧起來了,小朋友們非常活躍地提出在折紙飛機過程中的遇到的問題,小老師們都耐心地為孩子們解答。小老師們對于翻折步驟都有很詳細的講解,在小老師們的耐心指導和幫助下,孩子們陸續折出了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紙飛機。

在這一下午的手工課上,整個教室充滿了稚嫩的童聲和熱情洋溢的笑容,小朋友們的眼中更是透露著自然的純真,這一節手工課使小老師與小朋友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融洽。湛江科技學院“心連心”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來到勇村進行支教,隊員們都在行動,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