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驗開始前,儺面具的非遺傳承人汪儒斌老師用PPT向實踐團講解了儺文化的起源、儺戲的分類、不同地區(qū)儺面具的差異和儺面具的制作流程。他告訴實踐團,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儺面具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動,具有驅邪祈福的意義。通過不斷的發(fā)展和演變,儺戲逐漸成為一種藝術形式,如今主要見于民間“還愿”,而儺面具作為儺戲的一個重要的載體,同樣需要被傳承和發(fā)揚。制作儺面具需要經過十大步驟,汪老師詳細地講述了雕刻、打磨和涂色等環(huán)節(jié),這讓實踐團感受到了儺面具制作的復雜和精細。由于一個儺面具的制作周期長達兩至三天,實踐團僅體驗了制作流程的倒數第二步——上色。

實踐團隊員們選取了兩個縮小版的儺面模型,汪儒斌老師告訴隊員們面具的配色沒有嚴格的要求。隊員們聯想到制作文創(chuàng)作品的思路,于是便依照一些人物角色來給面具涂色。她們沉浸在創(chuàng)作的樂趣中,不知不覺間,手中的面具都逐漸呈現出獨特的風格。一個是以游戲原神中的魈為原型,用青綠、黃和淺藍等顏色勾勒出霸氣而又神秘的角色形象;另一個是以賜科試的第一神靈魁星為原型,用紅、黃和橙等顏色描繪出高貴而又威嚴的天神形象。整個體驗過程充滿了創(chuàng)作的樂趣與成就感。最后,實踐團的孫悅恒和林宇蘭同學向汪老師介紹了上色的靈感來源并告訴汪老師,購買游戲或影視作品的周邊在現在的年輕人群體中比較流行,如果能將儺面具與當下一些熱門的游戲或影視角色相結合,做出的文創(chuàng)說不定能吸引許多年輕人的目光,儺文化也就能順勢推廣、讓更多人認識到了。

通過參與儺面具的上色過程,實踐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儺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實踐團隊員們對汪老師的技藝和執(zhí)著深表敬佩,也對儺文化的魅力和價值也有了更多的認識和喜愛。與我們一同參與此次體驗活動的王建國先生在事后的采訪中說:“儺文化就像一朵奇葩,在民間藝術的花園里綻放著獨特而又絢麗的光彩。”

文字:華中農業(yè)大學信息學院赴恩施暑期社會實踐團 邵雯 盛鈺蓮
攝影:華中農業(yè)大學信息學院赴恩施暑期社會實踐團 付伊然
攝影:華中農業(yè)大學信息學院赴恩施暑期社會實踐團 付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