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站實踐隊員們來到了西陰村桑蠶種植基地,西陰村門樓上掛著“嫘祖故里”的牌匾,左右兩邊分別鐫刻著“沐嫘祖懿德成就千年絲綢路”和“沾蠶都靈氣開拓萬代幸福泉”,這是長期以來處于傳說狀態的“嫘祖養蠶”最直接的物證,也是中國絲綢的起源令人信服的物證。
位于西陰村桑蠶種植基地,一條現代化的規模養蠶企業正在崛起。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實踐隊員們了解到,去年4月,西陰村蠶桑產業示范園與山西農業大學蠶業科學研究院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創建桑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技術開發實驗室,如今已經擁有了自動化升降蠶床、自動化控溫等先進養蠶工藝,按照“立桑為業,多元發展”的發展思路,培育出山西省桑樹種質資源圃。西陰村村民瞄準桑蠶養殖“短、平、快”的特點,建立桑蠶產業示范園,引導本村及周邊村民發展種桑養蠶,以特色農業發展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承載著嫘祖文化,為嫘祖故里鄉村振興,實現全面小康而努力前行。
跟隨著工作人員的步伐,實踐隊員參觀了標準化蠶種保育室、桑樹種質資源圃,了解到采集桑葉,飼養桑蠶,獲取蠶繭,對蠶繭進行煮沸和絲的提取整理等的制絲工序,學習如何處理桑葉和蠶繭,掌握絲線提取的技巧,并認識到制絲工藝的流程和要求。通過觀察學習,實踐隊員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長久的魅力和時代風采,在保護和傳承中推進鄉村振興。
第二站實踐隊員們抵達夏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山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聯合夏縣縣委宣傳部、縣教育局、團縣委在夏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舉辦“青春興晉”山西農業大學赴夏縣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由夏縣團委組織、山西農業大學實踐隊引領全體在外高校參與夏縣“青春興晉”大學生“返家鄉”的百余名學子加入夏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服務隊。

一部《潮涌新夏都》宣傳片在大熒幕上放映,夏縣團縣委書記呂建功向山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夏縣青年志愿者服務分隊授旗,旗幟作為象征,代表著志愿者的使命和志愿服務的重要性,向志愿者傳遞團隊的使命和責任感,并激勵志愿者們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努力。

鏗鏘有力的宣誓聲,表達了大家守初心、擔使命的堅定決心。軟件學院宋京珊代表學院夏縣青年志愿者發出鄭重承諾,不論遇到何種困難,都將秉持誠信、友善、奉獻、樂觀的價值觀,緊密團結,攜手同行。

軟件學院黨委副書記靳海波在致辭中對夏縣相關部門表示親切問候,并發出誠摯的邀請,希望軟件學子在夏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服務隊的帶領下,發揮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作用,補充當地志愿服務隊伍的力量,將奉獻友愛、共同進步的志愿者精神發揚光大。
隨后,山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龐麗銣老師帶領山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理論普及宣講團學子在夏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全體山西農業大學赴夏縣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員、返回夏縣參與“青春興晉”大學生“返家鄉”的百余名學子作《把青春夢想放飛在希望的田野上——兩個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實踐》專題宣講,她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重點講述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性。龐麗銣結合典型案例詳細分析了農業文化遺產在資源、經濟、文化、教育和生態五個方面的價值,與國家重大戰略建立關聯,探討農業對國家的意義,旨在利用文化遺產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傳遞保護和傳承傳統知識和技能,寄語農大的學子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擘畫夏縣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
夏縣縣委黨史研究室崔研研為實踐隊員分享了《夏縣四大精神——團結渠精神》。團結渠的建設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雄的夏都兒女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歷經兩年多時間,在中條山的懸崖峭壁上修建的一條大型人工天河,戰旗為什么美如畫,因為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么大地春常在,因為英雄的生命開鮮花。壘石為灶、結席作房、干群一體、風餐露宿是夏縣人民的真實寫照,主動請纓、腰綁麻繩、手持鐵锨、高空作業是夏縣人民的偉大壯舉,希望廣大志愿者深刻汲取團結渠精神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讓偉大精神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中始終閃耀著歷久彌新的光芒。最后為實踐隊員贈送了《永遠的豐碑——紀念嘉康杰烈士文集》等書籍。
中華民族長期的農耕文明養育了我們偉大的民族,產生了和諧的天地人關系,留下了寶貴的傳統技藝。通過本次實踐調研,以參觀學習、志愿講解、展示交流、專題講座等方式,讓實踐隊員們在沉浸式體驗中厚植愛黨、愛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更好地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傳承弘揚中華農耕文化,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為鄉村振興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價值和作用,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農業史與文化事業的繁榮、堅定文化自信,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