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獨厚,海上捕撈歷史延綿
坐落于嶗山北麓的港東漁碼頭,三面環海一面靠山,風景秀麗,據了解,港東社區現有農田500余畝,茶園400畝,山林500畝,漁船200余條,專業漁民800人,靠海而生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海上捕撈是港東的主導產業,明末清初時期,港東漁民就已經使用簡陋漁具在近海捕魚。如今,大大小小的機動漁船整齊排布在漁港中,開海時,漁民全部駕駛機動船出海作業,漁場也拓展到渤海、黃海和東海,漁業生產走向了創新、發展之路。“每年到開海時節,漁港碼頭上便會船來船往,人潮涌動,熙熙攘攘,一只只歸港的漁船卸下各種海鮮,琳瑯滿目,討價還價聲喧鬧嘈雜,熱鬧非凡”,聽著村民的描述,隊員們似乎也感受到了開海時碼頭的繁忙盛景。

圖為港口出海歸來的漁船 通訊員 張碩 攝
民以食為天,甜曬魚成小村名片
青島本地的美食家都知道,論品嘗海鮮美味港東是青島首屈一指的美食之鄉。冬天來臨之際,港東碼頭上排列著漁船,遠處成排的甜曬魚微微透著陽光,混合著海水咸咸的味道,這不僅是一種飄香四溢的味蕾誘惑,更像是一場華麗的視覺盛宴。除了原生態的鮮活海產,對于港東村而言,最重要的便是一年一度的曬魚。獨具港東特色加工工藝的甜曬魚。鹵鮮鲅魚等干海產品,通過大自然和時問造就的美味,無與倫比并且無可替代。港東海鮮因其傳統做法也被譽為“六百年前的原汁原味”。
甜曬魚最早的由來是出海的漁民打上魚來以后,為了防止靠岸后新鮮的魚變質,便直接將魚切開,在海水里來回沖洗好直接掛在船頭快速風干,等待靠岸后便可以食用了。這樣的甜曬魚咸鮮適中、口感勁道美味,是山東沿海地區漁家人世代相傳的特色美食。 “咱們嶗山本地的海產品干貨就是把我們這些漁民把捕撈回來的鮮貨,清洗、煮熟、曬干做出來的,不會再添加任何的味道。但是加工海貨也有品質不同,為了保證口味我們每年只會在11月份開始做干魚,這時候晾曬的鲅魚不容易腥臭,魚肉還能在風干中釋放出甘美的物質”,當地的漁民向隊員們熱情介紹道。憑借多年的經驗,他們會根據氣候和鲅魚的不同分量晾曬70到120個小時,處理好的鲅魚烹調后鮮香濃郁,肉瓣彈牙不干,是食客們欲罷不能的佳品。
對于嶗山港東村而言,一年一度的冬季曬魚是一項重要的漁事,象征著這個古老的漁村對大海的依存,這款自然和時間成就的美味,也成為小村莊的一張名片。

圖為實踐隊員與正在制作海鮮干貨的村民交流 通訊員 李怡崢 攝
振興新密碼,特色漁家宴賓客不臧
碼頭的對面,便是一戶戶具有港東特色的漁家宴飯店經營者幾乎都是土生土長的港東人,主要經營特色海鮮,原材料全部來自于對面的碼頭。每年的五月到十月底是旅游旺季,飯店主要接待游客,其中以青島市內四區居多,其中也不乏來自江蘇、上海、安徽、杭州等南方地區的游客。他們大多通過口口相傳或通過網絡平臺,例如美團、大眾點評等來店里品嘗當地海鮮。
實踐隊員在碼頭人家店長姐姐口中了解到疫情以來,飯店的生意雖然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由于主要接待青島本地游客,對飯店的生意影響并不是特別大。同時她在港東親眼見證了這些年港東日新月異的變化,作為港東碼頭附近飯店的經營者,十年來,在政府鄉村振興政策的支持下,他看到港東漁碼頭慢慢成為一個集旅游、休閑、娛樂、餐飲、購物于體的現代化漁業碼頭,交通越來越發達,港東居民的物質生活也變得越來越豐富,作為附近商戶更是受益良多。

圖為實踐隊員與飯店老板進行調研 通訊員 李怡崢 攝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港東漁碼頭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農民直接經營或參與經營鄉村民宿,打造漁家樂特色村,發展水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走出了一條“餐飲+農旅”的鄉村振興新路子。